第八章 缺什么也不要缺少好心态(14)
做投资其实是体力脑力消耗很大的工作,巴菲特从早到晚要看很多报纸杂志,要阅读美国5000家公司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年报,要阅读很多商业投资书籍,但他不但不厌烦,反而乐在其中。
用巴菲特的话讲,他的工作就像要去西斯廷大教堂画壁画一样,每天早上去办公室时,他不会感觉疲惫,反倒是有魔力的东西吸引着他去做。其实,这就像我们常常看到的小孩子一样,一张纸片,一个树叶也能玩上半天不觉得累,因为其中有他们发掘的快乐。
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工作,也是巴菲特保持快乐的因素之一。巴菲特说:“与你并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就像为了钱和你不爱的人结婚一样。”巴菲特认为,为了钱和你不爱的人结婚,这样过一辈子,绝对是发疯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拼命要在大城市发展,但巴菲特依然住在老家,美国中部农业大州内布拉斯加州只有40万人口的奥马哈。住在自己从小长大的快乐老家,经常看见从小一起长大的快乐伙伴,经常吃到从小吃到大的快乐食物。房价低,生活费用低,生活节奏慢,生活压力小,肯定要比生活在大城市快乐得多,健康得多。
巴菲特1998年在佛罗里达大学的一次演讲时说:“我认识一个人,他的岳父去世了,丢下一间他创建的制鞋公司,这个人托人来卖掉这家公司。他和我的一个朋友在佛罗里达打高尔夫,提到这件事情。我朋友让他给我打电话,他打了,结果我们用五分钟就谈成了这桩生意。我认识这个人,我基本了解制鞋生意,所以我就买了。质化方面定了后,就是价格了。我的答案只有是或者不是,很简单,谈判的时候没有什么圈子可兜,只要价格合适,我就会买。谈判之前我很快乐,谈判不成我也是一样。”是啊,就是这样良好的心态,成与不成都是快乐了,何必太在意谈成一笔生意呢。
年事已高的巴菲特出席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尽管整整一天的时间,他仍然精神非常好,脸上经常洋溢着欢乐,时不时哈哈大笑,这就是巴菲特。
有这样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名叫伊丽莎白·康黎的女士收到了国防部的一份电报:她的独生子在战场上牺牲了。那是她最爱的儿子,唯一的亲人。她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严酷事实,精神接近了崩溃的边缘。她痛不欲生,决定放弃工作,远离家乡,然后默默地了此余生。
当她清理行装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封她儿子在到达前线后写给她的信,信上写道:“请妈妈放心,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对我的教导,不论在哪里,也不论遇到什么灾难,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像真正的男子汉那样,能够用微笑承受一切不幸和痛苦。我永远以你为榜样,永远记着你的微笑。”
她热泪盈眶,把这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似乎看到儿子就在自己的身边,那双炽热的眼睛望着她,关切地问:“亲爱的妈妈,你为什么不照你教导我的那样去做呢?”
伊丽莎白·康黎打消了背井离乡的念头,后来,她写了很多作品,其中《用微笑把痛苦埋葬》一书,颇有影响。书中有这样几句话:“人,不能陷在痛苦的泥潭里不能自拔。遇到可能改变的现实,我们要向最好处努力;遇到不可能改变的现实,不管让人多么痛苦不堪,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用微笑把痛苦埋葬。”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