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小谋大的智慧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四课 应变——智者用隐忍来化解困局(1)
    第四课 应变——智者用隐忍来化解困局(1)

    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有时候让人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在面临困局时,最忌惊慌失措。一个真正的智者,知道如何用隐忍来化解局面。在危急关头,小忍往往能趋利避害,甚至厚积薄发,使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

    懂得适时退让,才能更好地前进

    以退为进,在兵家看来,是一种战略——不以一时的输赢论成败。必要的时候,选择明智地退避三舍,却能换来一鼓作气的前进。退让,不是懦弱,不是认输,相反,退让是一种前进的智慧。

    有这样一首著名的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中国的文化果然博大精深,短短一首律诗,寥寥数语,就将一个看似如水中天、雾中日的道理阐述的如此明白。

    有一则故事说:有俩人相逢在山涧的独木桥上,俩人都称自己有重要的事情,要先过去,于是两人就这样争执不下,结果谁都不得前进,还差点掉进了山涧里。因为俩人都想着向前,谁也不愿意退后一步,最后一个人也不得上前。

    其实,人生的独木桥又何尝不是如此?退,其实是进的基础,没人退,就没人能进。潜意识里我们习惯强调前进再前进。例如,人人都会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殊不知,百尺竿头再朝前进一步往往很难,弄不好,反倒更容易跌入谷底。百尺竿头时,我们往往会被胜利冲昏头脑,这时候的前进,显然是盲目的冲动。与其冒着掉下来的危险更进一步,还不如主动退后,思考一下如何前进,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我们往往都懂得乘胜追击,却不懂得冷静思考,不懂得以退为进的道理。其实,急流勇退赢得生前身后的美名,才是一种人生的重大乐趣。

    人们常常喜欢说“大丈夫,当能屈能伸”。说起男人的面子最是不能丢。而这个为了不知道几斤几两的面子,有些人却白白的丧失了生命或者重要的东西。真正的大丈夫,是要做到“能屈能伸”的,所谓的“能屈”就是在条件不是很好的时候,我们要懂得退让,懂得妥协,懂得积蓄力量,忍辱负重。等到条件允许时,再来“能伸”,奋力拼搏,当机立断。

    我们的屈伸之中,是在不违背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基础上,选择更加理智地和富有弹性应对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有自己才是最清楚自己实力的,一旦确定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的时候,就要忍辱负重,养精蓄锐,要做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觉悟,绝不会自不量力地在强大对手的围追堵截中强出头。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享有盛名,他曾以“退避三舍”之法,取得了成濮之战的辉煌胜利。当时,楚国的大将子玉率领军队直逼晋军的驻地陶丘。晋文公没有下令迎敌,而是下令:晋军先退让九十里。晋文公的这种做法有两个妙处:一是骄纵了楚军,使楚军大失人心,陷入了疲劳沮丧、后援难继的困境;二是激励了晋军士气,使晋军得到了许多诸侯的同情与支持,避开了楚军的进攻锋芒,而进入了有利于自己出击的城濮战场。最终,晋文公赢得了这场以少胜多的城濮之战。晋文公的胜利,不在于军事力量的雄厚,而在于他清楚地知道以退为进的道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