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先做人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知难而退,做生意不能逞能(1)(2/2)
    李嘉诚奉行的是“善意收购”。李嘉诚收购对方的企业,必与对方进行协商,尽可能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谈判解决。若对方坚决反对,他不会强人所难。李嘉诚富有心计,又极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收购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时,李嘉诚的心术之精,让人叹为观止。他借汇丰之力,兵不血刃,战胜资产大其十倍的“庞然大物”。他的收购,从不情绪化,没有把被收购企业当做古董孤品非买不可的心理。若持这种心理,往往会付出高昂的代价。李嘉诚遇到阻力,权衡利弊后,会不带遗憾地放弃。李嘉诚的收购,无论成与不成,通常都能使对方心悦诚罚收购成功,他不会像许多新进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与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尽可能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的利益。股权重组等大事,必征得股东会议通过。收购未遂,李嘉诚也不会以所持股权为“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作为退出收购的条迹李嘉诚的善意收购,可以从跟华资合战置地公司的时候明显地表现出来。

    我们知道,自从李嘉诚置身地产界之后,就一直以置地公司为对手。号称为世界最大地产商的置地公司,一直为老牌英资洋行怡和集团所控制,它拥有香港中环的绝大部分物业。怡和洋行于1832年在广州设立,1842年将总办事处迁入香港。怡和公司最初靠贩卖鸦片起家,以后逐渐将业务扩大,成为一家经营范围广大、实力雄厚的多元化国际集团。1961年6月26日,怡和以有限公司名义在香港上市,从此成为香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并获得“怡和王国”的称号。怡和系包括怡和、置地、牛奶国际、文华东方等一批大型公司。全系论控股地位,以怡和最显;若论资产,以置地最大,故而怡和系又称怡置系,怡和集团主席理所当然地成为置地公司的主席。

    怡和高层一直奉行“获利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方针。70年代,怡和大举进军海外。但是不幸的是这些投资并不成功,其后多被出售。而华资财团则趁怡和在港控制力日衰之机,以低价吸入大量地皮,猾发展物业。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香港地产大幅度增值,伴随而来的是华人资本的迅速膨胀。1985年3月,包玉刚收购了大型英资洋行会德丰。自此四大英资洋行中的两家——和记黄埔、会德丰就先后落入了华资的手中。连怡和旗下的九龙仓和港灯也已先后被华资两大巨头控制。“四大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英资在香港的优势,是香港经济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怡和集团虽然仍是最大的英资洋行,但其往日的辉煌已经不再。香港业界便盛传,华人财团的下一个目标,将会是置地。如果控制了置地公司,才可称得上是香港地产界的“王中之王”。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