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让犹太民族更加坚强
扫罗、大卫、所罗门是希伯来王国时期的三代君王,他们都来自南部的犹太和便雅悯两个部落,因此,住在北部的其他10个部落之间互相猜忌和怨恨。所罗门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继承了王位。
这个棘手的问题罗波安是怎样处理的呢?
罗波安是无能的君主,他奢侈好色、嫉贤妒能、听信谗言,手下也多是些诡计多端的臣仆。在他执政期间,希伯来王国的国力由盛而衰。人们的反抗情绪越来越高,罗波安不仅不安抚人民,缓和这种矛盾,反而侮辱斥责他们:
“我父亲给了你们沉重的负担,很好!现在,我成为了你们的国王,将会把更重的负担压在你们身上;我父亲用鞭子抽你们,我将用带刺的鞭子抽你们。”
这样,矛盾越来越尖锐,最后北部10个部落拒绝承认罗波安,另外选了一位新国王,将撒马利亚定为首都,称为以色列王国。而南部的犹太部落和便雅悯部落仍然效忠于罗波安,称他为犹大王,首都依然是耶路撒冷。
这样,犹太人国家一分为二,统一了100多年的犹太王国就这样分裂了。
公元前8世纪,两河流域的亚述人强大起来,改变了西亚地区的形势。以色列被迫向亚述称臣纳贡。没过多久,也就是公元前722年,亚述攻陷以色列首都撒马利亚,10个部落的人民消失在历史中,毫无声息。从此,他们被称为“失踪的以色列10个部落”,这至今是一个千古之谜,一直困扰着后人。犹大王国虽继续维持了100多年,却比以色列强不到哪儿去,犹大王国的续存是以向亚述纳贡称臣为代价换来的。
然而,犹大王国的这种续存的状况却没有持续多久。公元前605年,新巴比伦消灭了亚述,它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与埃及法老尼科争夺巴勒斯坦,耶路撒冷面临危机。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军队攻陷。圣殿遭洗劫,耶路撒冷成为一片废墟。犹大王国的国王、祭司、贵族和工匠数万人被俘,押往巴比伦。
犹太人作为俘虏被押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在这次大流放历程中,他们又一次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向世界的各个方向奔逃,成为他乡不受欢迎的外来客。
然而,被流放到巴比伦的犹太人却比那些被异族同化的北部10个部落的人民要幸运得多,他们并没有被强制性地遣散到各个地方,而是聚集在一起,仍然沿用着自己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信仰,他们又渐渐形成了稳定的犹太移民区。但此后,“犹太人”就成了犹太人与其后人的称呼,同时也成为整个犹太民族的通称。
最初的时候,犹太人怀着亡国之恨,非常仇视巴比伦。《圣约·诗篇》就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巴比伦的儿女们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