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李氏族谱载,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从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第10世。1928年7月29日(农历6月13日),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汕地区韩江之畔的祖屋里。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在李家门前还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贡旗,以记其事。李氏家族,世代教学治学,闻名乡里,深得四野乡村人崇敬。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也是饱学之士,无奈未能求得功名,只好在村中做了一个教书先生。20世纪初,软弱无能的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人民痛苦不堪。同时,西方的先进文明成果也逐渐渗透进来。饱读四书五经的李晓帆梦想教育救国,他毅然送儿子李云章、李云梯东渡扶桑(日本)留学,一个学商科,一个念师范,他们学成回国后,分别在潮州、汕头从事教育工作。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从小聪颖好学,1912年(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无缘继续求学,他便受莲阳懋德学校之聘,开始了执教生涯。他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深得上司的赏识及当地百姓的好评,在乡邻四野颇受尊重。1935年春,他被聘请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
李嘉诚早期接受的教育就来自于父亲李云经的传统文化教导。深厚的家学培养了李嘉诚许多优秀品德。不可否认,这些优秀品德对他后来的发展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如何,有时的确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李嘉诚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等。李嘉诚正是在这些童蒙读物中,最早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5岁的时候,李嘉诚在父亲的引导下,祭拜孔圣人,进了潮州北门街观海寺小学念书。当时新文化运动已经历10多年的风风雨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正在经受工业革命的洗礼。而这个学堂俨然还是以“之乎者也”为内容的传统教学。在这样的古旧学堂里,李嘉诚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诗文,他对陌生的诗文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他虽然似懂非懂,竟也能沉醉其中。
就是在这所学堂里,李嘉诚初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当时课堂的墙壁上,贴着一副醒目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天看,天天念,这对联早已烂熟于心。虽然根本不懂得何谓“国事”,但是对于一个5、6岁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后来,李嘉诚在课外的书籍里逐渐接触很多爱国教育的诗文。李氏家族古宅里的藏书阁,给小小年纪的李嘉诚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每日放学回家,李嘉诚便泡在藏书阁,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他涉猎甚广,《诗经》、《论语》、《离骚》、唐诗、宋词、元曲……他尤其喜欢文天祥、陆游、岳飞、辛弃疾等人的诗词,渐渐地,他也能体味出其间的豪情与忧愤。在书房的小小天地里,李嘉诚常做着状元及第、衣锦还乡的美梦,他对那些精忠报国之士尤其敬佩不已。 他还经常缠着父亲给他讲解不懂的诗文、历史背景、人文故事等。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