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这一决策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汽车保险的保费收入开始出现下降。这是他们的决策者们所始料不及的。他们不知道在经济行为中存在着逆向选择。这种逆向选择告诉我们,愿意购买保险的人常常是最具有风险的人,而收取较高保险费会阻止具有较低风险的人购买保险。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得高,投保人的出险率低,当保险进一步提高价格,因此干脆不买保险了。
这种逆向选择效应的根源在于保险公司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尽管公司也知道,在它的顾客中有些肯定比其他人具有更低的风险,但它不能确切知道谁是风险低的人。保险公司知道个人之间肯定存在差别,应该努力把他们划分为较好的和较差的风险类别,并征收不同的保险费。但是它做不到,因为它不能知道哪些人是高风险的,哪些人是低风险的。
一般来说,凡是那些积极买保险的人都是容易出险的人。因为他们容易出事故,所以常常渴望购买保险,以便意外之后有保险公司为他们付费。而风险概率较低的人则往往犹豫不决,如果保险价格提高了,反而会把他们首先拒之门外。这就是典型的逆向选择效应。
消费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非常明显,消费品市场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组成的,市场中的交易通常包括两个层次,即生产者与中间商、中间商与消费者的交易,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交易中双方信息地位的优劣往往取决于他们各自所拥有的信息量:生产者的信息优势在于他了解产品的生产成本、所采用的原材料、质量水平等,而劣势在于他摸不准消费者的需求、偏好,需要进行调查才能得知;中间商的优势在于对供求双方的信息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通过同类商品的比较推知生产者的生产成本,通过产品销售情况推断消费者的需求态势,而劣势在于信息的精确度不高,中间商有可能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作出错误判断;消费者的信息优势了解自己的消费水平、对自己的偏好也完全清楚,而劣势则是不了解产品质量,对产品的成本也一无所知。
如果将交易活动视做一个博弈过程,那么消费品市场中存在着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三方的两两博弈。要想在彼此的博弈中获得较有利的结果,博弈的一方必须掌握运用更多的信息。
因而,参与博弈的各方都十分注意自己的信息地位,他们竭尽全力了解更多的信息。就生产者而言,他会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状况,还可以通过营销手段的最优组合刺激需求、创造需求,有目的地强化产品的某一特征。
就中间商而言,作为专业购买者,他会尽量收集产品信息,并对产品的优点进行宣传,劝说消费者购买;在定价方面,中间商通过了所解的信息尽量压低进货价,同时尽可能提高销售价。消费者则主要从三个渠道获取商品的有关信息:媒体和销售人员、社交圈中的其他人及自身的消费经验。源于媒体和销售人员的信息通常是片面的,他人和自己的消费经验虽然可信,但这方面的信息却不一定可靠。原因在于:消费经验是从反复消费中获得的,一次性消费或购买频率较低的商品很难用经验来推断其价格;消费者面对的是异质的市场,有可能面对少数销售者控制市场价格的现象。而专利产品和一些品质不可模仿产品在垄断竞争的状况下,让销售者就拥有了影响市场的强大实力。在面对千差万别的产品和各种促销活动时,其有限的消费经验难以真正改善其信息劣势地位。
由此看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样也会在消费品市场中出现。逆向选择主要表现为劣质品泛滥,道德风险则表现为卖方对买方的各种欺诈。应当指出的是,信息不对称状况并不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它至多只是这两个结果出现的必要条件,企业作为经济人追逐最大利润的动机为企业营销道德失范提供了充分条件。
作为经济人的企业,其利益的体现无非是利润,而要使利润最大化,自然就得降低成本,提高售价,这种行为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会带来效率的提高,而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则极易引起营销道德失范。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