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之道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八章 如何利用关系(1)(2/2)

    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犯颜“直”谏,非但救

    不了老师,自己也怕难脱连累。

    这个方法的使用真是巧妙至极。李乐不懂得人与人之间“润滑当先”的道理,离自己

    的学生还差了一大截。要知道我国传统文化,是很讲究绕圈子的。

    中国人办事很少会像西方人那样直来直去,一见面就直接进入主题,为什么事来的就是为什么事,不兜圈子,因为这样容易让对方接受不了,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自己跟对方不是很熟,那就更显得冒昧了。讲究礼仪的中国人,人情被放在第一位,求人办事更要如此,自然要先进到礼数,客气完了,才能进入正题。一般都是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是寒暄,问候。诸如“尊姓”,“大名”,“久仰”,“好久不见”,“最近可好”之类最为长用,相当于开场白,简单的接触用于联络感情,因为此类内容在人们身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共性,一般都不会遭到对方的抗拒。然后开始叙旧、谈现状、寻找双方的共同点,这就使双方的接触更深了一层。比如家都在xx小区,你的同学xx是我的朋友,你说的这事过去我也经历过……如此种种,找到了共点,就不难打开局面了。这一段如果做得好,可以使双方的感情真的融洽起来。最后在不经意中透露此行的主题托付“小事”一件,还望帮忙。其实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这一个目的,反而这最后一个目的不能显得太刻意,让人看出来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此拐弯抹角到最后才把此行的目的“不经意”说出来,实在是很累,但在国内的人际关系中,却是十分有效且必要的。

    在朱镕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的前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领导告诉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明天,总理来的时候,你要想办法弄到总理的题词。”敬一丹听了既感到欣喜,又感到这个任务多少有些困难:“我要怎么向总理提出这个请求呢?”第二天,朱总理在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的陪同下,来到中央电视台。他走进(焦点访谈)节目组的演播室,演播室里的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气氛一下子就热烈了起来。朱总理跟大家相互问好之后,坐到主持人常坐的位置上,大家簇拥在他的周围,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与总理交谈。演播室里的气氛更加活跃、和谐,敬一丹感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时机。于是走到总理面前说:“总理,今天聚集在演播室里的这二十几个人只是《焦点访谈》节目组工作人员总数的十分之一。”总理听了这话,说:“你们这么多人啊!”敬一丹接着说:“是的,他们大多数都在外地为采访而奔波,非常辛苦。他们也非常想到这里来,想跟您有一个直接的交流。但他们以工作为重,今天没能到这里来。您能不能给他们留句话?”敬一丹说得非常诚恳,而且非常婉转,然后把纸和笔恭恭敬敬地递到朱总理面前。总理看一下敬一丹,笑了,接过纸和笔,欣然命笔,写下“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16个字。总理写完,全场响起一片掌声,原本已经很热烈的气氛进入了。敬一丹的圈子确实绕的恰当好处,可圈可点。请求题词,先把在外“四处奔波”、“非常辛苦”的记者抬出来,在感情、道义上绕好了一个让人不宜也不忍拒绝的“套子”,另外语气曲折委婉,表述又贴切诚恳,终于如愿以偿。

    走家庭路线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单位、在家里的扮演的角色不同,对人对事的态度也会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求人办事,所托之人一般都是年富力强的角色,刚好是“上有老,下有小”,所以在有条件的时候,走走家庭路线,会更有效,比如夫人路线和老人孩子路线。因为良好的私交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工作上的关系变成生活里的朋友,办起事来自然容易。而且与自己相比,对方家庭成员对其的影响力肯定比一个外人大。如果能让其家里人帮你要求对方办这事,那得到帮助的可能肯定比自己上大很多。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