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英雄志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八章 论衡天下
    宜观远抽着竹筒烟徐汝愚在他对面坐下问道:“汉水岸边不是宜先生的乐土吗宜先生怎么会带着听雪、阿弥走入浊浊红尘之中?”

    宜观远浑浊的双眼在烟雾中陡然明亮起来悠悠说道:“世间已无乐土便如那处我穷尽毕生精力却熄不去少壮男子的征伐问雄之心。这次若非我带阿弥出来他就会被征入怀来军了。晋阳不受兵则罢受兵那处亦是被殃及的池鱼啊。”

    徐汝愚遥遥望向西南自言自语似的说道:“世间已无乐土世间已无乐土……”心有所触问道:“宜先生是说南平郡?”

    宜观远叹道:“南宁越裴雪其人其事汝愚可有耳闻?”

    徐汝愚说道:“越裴雪?传闻其观雪刀烈而无声如水中焰极致刀之道奇功绝艺榜称之为刀之祖。”

    宜观雪说道:“他的名字没有被世人列于宗师之中不是他武学不达而是他拘于名位如果他禅位于子天下便又多了一位宗师。”

    “世人不是传闻北静郡王乃是三大宗师外的第一人?”

    “越裴雪每年都要兵远征南诏各地世人都认为他穷兵黩武不是窥悟武学之极道的强者所以他的名声只显于江南数郡及不上蔡临涯。”

    三苗归附越裴雪后迁徙于南宁郡东北与越郡、南闽交界的五岭一带徐行、吴储当年对此事都有评论。

    徐行以为越裴雪将三苗徙于南宁与南闽、越郡交界的云岭实则是让三苗百万族众代替裴家卫军镇守南宁郡的东北边境使得越裴雪将有限的兵力布防于南宁郡西北边境窥防旧朝元族在南平的强大势力。

    吴储则认为越裴雪将三苗徙至云岭限制了裴家势力向东北越郡、荆郡等地展。惟有越裴雪连年征伐南诏蛮族看似毫无建树却使得南宁拥有“十大精兵”之列的乐安营军。吴储认为百胜雄师出诸征战、惟战场杀伐方能练出精兵雄将在这点上越裴雪做得甚合他的心意。

    徐汝愚淡淡说道:“越裴雪在南诏征战多年却毫无建树也就难怪世人对他评价稍低。”

    “青凤将军也这么认为?”

    宜观远接着说道:“青凤将军推行《流民安置令》与《战后荒地处置令》两策让人心折。推行两策的青凤将军也这么认为?”

    徐汝愚见他不提自己在东海郡的辉煌战绩单提两策的推行神情肃敬的说道:“两策在雍扬得以推行乃是雍扬的情形别于他处。若在毗陵、泰如两策连出台颁的机会都没有。只利一地无益于天下实在没有什么过人人之外。”

    宜观远身躯前趋几乎伏压在矮几上目光凌厉的说道:“世家统辖天下三百余年国祚更替也未能影响世家势力的扩张却会因为你的两策出现一丝缝隙。汝愚虽说离开雍扬但是以退为进使雍扬不至于成为世家矛头所指然而汝愚对雍扬的影响应不差于任何一个人。”

    “汝愚未敢擅其美两策在先父著述中略有论及。只是先父深知让世家不与民夺利如幻梦不真。汝愚因势利导但止于雍扬于天下无大益更加动摇不了世家宗族制的根本。”徐汝愚知道自己在雍扬府的动作与意图不可能瞒过宜观远但不敢确定他的来意不愿纠结于两策话题浅论辄止目光平和的望向宜观远高深莫测的目光。

    宜观远以一己之力使得方圆十数里之地就像古书所述的世外桃源实是与徐行等人一样疾恶浊世欲求桃源之世的贤者。徐汝愚敬如父执然而为平民与世家争利无啻为世家共仇徐汝愚怎敢轻易泄露心中所想。

    宜观远悠悠叹道:“浊世尚能苟全躯体乱世降临百民挣扎于水火又是怎样一番凄凉情景汝愚可曾想过?”

    徐汝愚心神一凛望向宜观远真挚而热切的眼神不忍回避说道:“世间贤于汝愚者不知凡几哪容得汝愚置喙其间?”

    宜观远声音转而清冽说道:“贤如汝愚如此爱民者世间有谁?越裴雪征伐南诏练得精兵数万志不过保南宁一郡。三年前六俊之寇子蟾前往怀来游说霍族之主霍开来劝其放弃进侵荆郡一事着力经营夷陵、荆州、江陵、洪湖、汉口将南平两湖会的势力驱逐出大江水道。然而霍开来贪图两湖会进贡的巨利又贪图荆郡千里沃野与南平结盟贸然进犯荆郡。而大江北岸夷陵、荆州、江陵、洪湖、汉口等五邑屯兵不过二万余人。”

    徐汝愚心中惊骇然而却不显现出来暗忖:旧朝遗族元氏归附新朝之时曾经盟誓:南平永不建制水营违之天下共讨。但在南平崛起的两湖会却拥有数百艘战舰成为洞庭湖以南沅江、湘江流域不容小视的水上势力。如今得以进入大江水道更是如虎添翼。

    徐汝愚说道:“听闻霍青桐一力坚持于荆州设府统辖夷陵、荆州、洪湖、汉口、江陵各邑的防务?”

    宜观远摇头道:“霍青桐虽说贵为世子然而霍开来大权独揽便是亲子也不容觊觎霍青桐能有何作为当年他独力反对征荆差点被霍开来废掉世子之位。”

    徐汝愚暗叹一声说道:“霍开来亦是当世之雄南平谋他他未必不谋南平。南平欲复辟旧朝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宜观远幽幽叹息说道:“汝愚真不欲助晋阳?”

    徐汝愚说道:“宜先生为六俊之隐俊尚且无能为力汝愚又有何作为?难道让我领晋阳之军去屠荆郡之民吗?”

    “汝愚识出我的身份?”

    “宜先生虽然姓名、相貌不传于众耳但是先生隐逸之事汝愚曾听先父提及过。”

    “汝愚之才胜于当年六俊胸中可有雄志?”

    徐汝愚心神一动然而不欲直言相告淡淡说道:“先父尚求无为于天下汝愚怎敢逆势而行?”

    宜观远紧逼不舍说道:“势变可借汝愚亦无为乎?”

    “邵先生在襄州助许乃济起事兵败遭屠者十数万人。汝愚安敢轻贱人命?”

    “许乃济行事偏激行事不知机识势又尽屠襄州世家子弟成了江北八郡之共仇幽冀蔡家也出兵剿之他如何能不灭亡?他怎能与徐行、吴储两位大家的弟子的相提并论。”

    “先父曾言借助世家之力夺取天下天下复归世家于民无益君子求无为也。”

    “一改旧制之雄志可有否?”

    徐汝愚望向宜观远深湛的眸光那眸光中热切真挚的感情灼人心房。徐汝愚心神一愣不知如何回答方好。

    “你可知公良友琴入侵东海郡之策是谁所定?”

    东海郡一年之中生的事纷纷流掠心头徐汝愚想到布局人的毒辣之处心中骤起寒意。白石军惊现刺天军阵、五行方阵表明背后布局之人与父亲师门有着莫大的关系。徐行生前绝口不提自己师门之事徐汝愚也不得而知。后来在灞水河畔得陈昂告之徐行师承天下三大宗师之一的天机雪秋徐汝愚生生惊呆了。

    天机雪秋是旧朝贵戚南平容族家主早年曾职掌天机阁故而改姓天机。后来高宗皇帝得北方四族相助推翻旧朝。旧朝遗族元氏残余势力退入南平境内慑于天机雪秋与容族天机骑营的威名新朝被迫承认南平政权的存在。

    天机雪秋将容氏与元氏溶为一体之后便不再理会世事天下人推之为宗师。

    公良友琴亦属于旧朝贵戚新朝初创之际被迫出海为匪。他侵犯东海自然与南平郡的人有莫大的关系。

    宜观远见徐汝愚默而不答说道:“汝愚可曾听说容雁门?”

    徐汝愚微微色变依旧默不出声。

    宜观远说道:“容雁门是天机雪秋关门弟子世称:雁门悲月惊鸿万里。南平高手无数容雁门以三十而立之年居天机雪秋之外第一人。天机雪秋曾言他对兵法的认识已越前人独成一家。”

    徐汝愚暗想:若是十万普济海匪由他亲领自己还有几成胜算?

    宜观远说道:“如果说此次公良友琴成功侵占东海郡越郡也岌岌可危南方数郡除去南宁郡越家之外再无其它势力可以抗衡南平郡元家强大的势力。南平郡元家大军经由晋阳郡复辟旧朝几成定局。”

    宜观远稍顿见徐汝愚面无异色知他也料得如此情形。继续说道:“容雁门在南平郡汉寿邑秘密训练水营只待河东数郡陷入乱局便会千舸竞直侵汉水。他怎么也没料到会有一个青凤将军横空出世将他所有的如意算盘打乱。”

    徐汝愚见他语气中并无赞赏之意心中疑惑不解问道:“汝愚不应出现?”

    宜观远叹道:“蒙密在绥远城已经恢复旧姓褚师建立汗庭国号呼兰尊蒙端现在是褚师端了尊褚师端为呼兰上师。”

    徐汝愚面色如土急声问道:“这是何时的事?”

    宜观远说道:“一个月前的事都是秘密进行的呼兰汗庭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步卒营汾郡北境封锁严密潜在呼兰草原上的静湖弟子最近才将消息传出来。”

    徐汝愚默然无语面色苍白。图图人组建步卒说明他们会改变以往洗掠抢劫财物与人口的侵略方式而是以攻城掠地入主中原为目的。

    宜观远说道:“元家若能迅复辟旧朝中原各世家元气不伤呼兰建国不久亦不敢轻易南侵。若是再拖延数年让褚师密统一了天域各族呼兰国成了气候试问那时元氏再复辟旧朝中原岂不是大祸临头?”

    徐汝愚肃然问道:“敢问宜先生站在哪方?”

    “观远只为中原亿万黎庶不愿看到中原十五郡遭受异族蹂躏。”

    徐汝愚眼中精光乍现问道:“那宜先生是南平郡元家的说客?”

    宜观远甫见他玄机瞳心神一懔暗忖:传言不虚弱冠之年修为已达一品级。宜观远叹道:“元家在南平苦心孤诣经营五十年拥有步卒二十五万、骑师三万、水营十万复辟已是引弦难收而晋阳霍家十二万精兵被裹入荆郡战场现在晋阳沿江各邑几乎不设防试问天下谁人能够阻挡得了元家复辟的步伐?”

    “可是南平复辟蔡、荀、霍、谷势不可免的会与内庭联合起来对抗南平即使南平能迅疾拿下晋阳郡但是在北方四郡地界上旷日持久的大战就不可避免了在呼兰草原上虎视眈眈的异族必定趁机入侵中原。百年前图图人入侵的巨祸又会重演。”

    宜观远说道:“不瞒汝愚我是静湖的门人并非南平元家的说客。”

    “静湖?静湖不是不干涉天下大势走向吗?”

    “静湖只是不干预世家争霸但是汉统传承遇到威胁的时候静湖弟子便会出山走动。百年前最著名的静湖弟子乃是在樊川抵抗异族入侵达六年之久的陈规那次异族入侵七年北方五郡人口流失足足有一千万汝愚应当读过这段史书吧?”

    徐汝愚沉重的点点头。只是不知梅映雪与他是什么关系梅映雪在雍扬时曾旁击侧敲的问过他有关民生之策只是让自己避重就轻的晃过不答。现在宜观远又代表静湖找上自己他们的意图究竟是什么?静湖又是怎样的一个组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