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就这么定了。”
到了第三天,王有龄午饭刚过,就匆匆地前来赴约。他穿了估衣铺新买的直罗长衫,亮纱马褂,手里拿一柄有名的“舒莲记”杭扇,泡着茶等着自己的恩人胡雪岩。可等到天黑仍然不见胡雪岩的影子,寻亦没处寻,因为王有龄不知他的住处,只好继续等。直到夜深客散,茶店收摊儿,王有龄才不得不走。王有龄此时已经雇好了船,无法不走,只好无可奈何地于第二天五更时分登船而去。对临走前没能与自己的恩人和知己胡雪岩一叙话别,王有龄非常惋惜。但他哪里知道,此刻胡雪岩正因此事而大受牵连。
再说那胡雪岩自作主张把钱庄的五百两银子转借给身无分文的王有龄,并主动向总管店务的“大伙”和盘托出。消息一下子在钱庄中传播开来,东家指责他擅作主张,目无尊长,如若每个伙计都像他,岂不是要把钱庄搞垮。“大伙”甚至要胡雪岩去找王有龄追回借款,但是胡雪岩顶住种种压力,向东家出示了自己办理的王有龄借款的借据。因为有了这张借据,就将借款与钱庄的信誉挂在一起,使老板不得不思量一下,他不能因为王有龄的这笔借款而使自己钱庄的名声在同行中受到影响。这时,那些平时就特别嫉妒胡雪岩机敏过人,办事能力强在钱庄颇受重用的人,却借此机会向老板大进谗言,说胡雪岩肯定是赌博输了钱,无以为计,便找借口挪用这笔款子以还赌债。一时间关于胡雪岩的谣言四起。
因为当时杭州一个人一年的生活用度大约也就仅仅十几两银子,五百两银子实在不是一笔小数目。胡雪岩最终被东家扫地出门,而且杭州的所有钱庄再无人敢用他。胡雪岩的生计因此陷于困境。
胡雪岩倾力资助落魄公子王有龄进京“投供”,并为此而将自己在钱庄业的大好前途毁于一旦。这在常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赌而赌之,正是胡雪岩高人一筹的非凡勇气和魄力。
清末杭州的饭店犹有两宋的遗风,楼上雅座,楼下卖各种熟食,卸下排门当案板,摆满了朱漆大盘,盛着现成的菜肴。另外有条长凳,横置案前,贩夫走卒,杂然并坐,称为吃“门板饭”。尽管当时胡雪岩因为资助王有龄已经落魄到吃“门板饭”的地步,但胡雪岩仍然坚信,资助王有龄是明智之举,绝非一时冲动,自己这个决定一点也没有错。王有龄是知恩图报之人,他官场得志后定不会忘记自己。并且后来事情的发展,就如同胡雪岩事先设计好的一样,与他的想象毫无二致。
王有龄在进京“投供”的途中,遇上了多年未曾往来的“总角之交”何桂清。当时何桂清少年得志,仕途通达,已经官至江苏学政。靠着少年时的朋友何桂清的推荐,王有龄在京城吏部异常顺利地“加了捐”。返回浙江后,王有龄又仰仗何桂清在江南一带的影响,凭借何桂清写给浙江巡抚黄宗汉的亲笔信,而被提名担任“海运局”的坐办。这是一个专门负责管理江南粮米北运进京肥缺儿。“总办”由藩司兼领,“坐办”才是实际的主持人。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头脑灵活的王有龄很快就“发”了起来。
喝水不忘掘井人。王有龄也算是个有良心的人,每当他闲游品茗时,就想到了当初以五百两银子救助自己的胡雪岩,想到了胡雪岩使他从一名落魄公子发迹到今天的地步,没有胡雪岩就没有自己的今天。王有龄决意要好好报答自己的大恩人。而且王有龄还听说,胡雪岩当初为了帮他,将钱庄的差事丢了,生活一直没有着落,心里更觉有愧。几经周折,王有龄终于在杭州城找到了已经十分落魄的胡雪岩。
从此之后,胡雪岩依靠王有龄这棵官场大树的庇护,在商场中开始自立门户,并且在官与商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走上了红顶商人的通途。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