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经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九、慷慨好施,侠肝义胆(7)(2/2)
    “义渡一事,是宁绍出入要路,捐钱者必多。前司于长发(统治者对太平军的诬称)未扰时,亦曾捐银千两,各衙门亦皆有捐,交胡(光)墉经管。收复之后,胡(光)墉亦不能置之不办。”

    从这条史料看,钱塘江义渡的事情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已开始着手筹划,而且府署官员多有捐助,并非像有的文章所讲的是胡雪岩一人独资兴办。

    当时,由于杭州钱塘江上还没有一座桥梁,浙江绍兴、金华等“上八府”一带的人进入杭州城都要从西兴乘渡船,在望江门的码头上岸。当时的叶种德药店设在望江门直街上,由于过往的行人特别多,所以生意非常兴隆。而胡庆余堂则设在河坊街大井巷,顾客主要来自杭嘉湖等“下三府”,很少有“上八府”一带的顾客上门。

    对一家商号来说,要做到生意兴隆,能够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都要具备。但是,怎样才能改变胡庆余堂这“地利”上的劣势呢?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胡雪岩曾亲自到码头向船工们调查。当时一位船工冲口而出:“要让上八府的人改道进杭城,除非是你把这个码头搬个地方!”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胡雪岩从码头回来,心里亮堂堂,主意也就拿定了。胡雪岩决定要把码头搬到胡庆余堂的店门口来,改变“地利”的劣势。

    胡雪岩又沿江实地考察,了解到从西兴上船过江,航程远,并且江上风浪大,容易出危险。胡雪岩选择了三廊庙附近江道较窄之处,决定在这里投资兴建“义渡”,把船码头“搬过来”,让“上八府”的人从此改道由鼓楼进城。

    不多久,码头很快就修好了。胡雪岩又出资造了几艘大型渡船,不仅可载人,还可以载车和牲畜,全部实行免费渡江,又快又稳又省钱,上八府的人闻讯无不拍手称好。这一来,胡庆余堂在上八府顾客中的知名度提高了。由于上八府的旅客改道由鼓楼进城,胡庆余堂的地理劣势转为优势了。然而叶种德堂的生意随着“义渡”的开通却迅速冷落。真可谓“一石三鸟”之举。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