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策之四——多多发问
我们常听到有人这么说:“那个老师的课,我怎么听都听不懂。”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能是老师讲得艰涩难懂;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可能他就会叫苦连 天:“我尽了全力讲课,可是简直就像对牛弹琴,那些学生听不出所以然来!”
这个现象大多出现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
学生对某门学科刚接触,无论对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都处在较为生疏的状态。老师才 接手这班学生,不太了解学生的程度和倾向,难免一时兴之所至,讲些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 内容,而且不知不觉地长此下去。双方出现这种格格不入、相互脱离和隔阂的情况,真是遗 憾的。时间长了,学生的水准一定会大为下降。
解决这种情况的办法就是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进行双方的沟通。
老师这一方面的工作就是做些测试,测试的目的不在乎分数和惩罚学生,而是了解学生 的实际水准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学生应该多发问,上课的时间也好,课间休息也好,放学 后也好,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大胆地向老师请教。这样,“讲课”就会变得很有魅力 ,而“学生”也会变得聪明伶俐。
有时候事情并不会这么顺利而简单地就解决了。问题在于学生不会轻易地自动地搭起这 样一座“桥梁”。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进了高中,不好意思发问,这种心情远比初中 时代要强烈,这是事实。其实,这也没什么,如果自己一个人去问老师问题觉得难为情,你 不妨邀个同学。一般学生都认为不好意思,但在学习上就要多多益善。
有些人另有苦恼,他们常说:“我不知道该问什么好啊!”这种人一定是对那门学科的 基础知识还未做深入而彻底的了解,这是一种较为危险的信号。这样的同学应该赶紧从第一 页细细读起,确确实实地重读一遍,这样才有转危为安的希望。
(五)对策之五——要全面观察
某学生发表了某篇调查报告,然后大伙儿就针对那篇调查报告发问、讨论,最后由老师 做归纳和总结。即便如此,老师还是尽量不作结论,而是想办法让学生自己下结论——这种 教学方式称为“推手型”。
理科做实验也是如此,老师事先不教细节,而是由学生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结论。这 种类型的老师,看起来似乎不怎么管学生,然而,他们却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 及探索精神,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是相当有好处的。
惟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调查的事往往流于细节,忽略了最主要的中心点,整个问题的 综合也有漏洞,因此,务必另作综合笔记,记录并整理老师的结论和教科书、参考书上的要 点。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