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风云: 联想管理内幕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63节:把联想电脑快车开到全国(2)(2/2)
    公司的策略无与伦比,面对联想家用电脑的迟迟不能普及,他们竟对记者说出“我们不想打知名度”这句话。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商品紧缺时代”的终结,而1995年恰是我们国家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一年。市场繁荣,商品丰富,库存增加,标志着“紧缺”的配给制度和各种票证被取消了,买家开始挑肥拣瘦,商家纷纷标榜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所谓“精品”和“名牌”,还有“品牌的无形价值”等等,都是这时候冒出来的。可是在乔健看来,让亿万普通人认识到自己的需要是更重要的。“如果大家都觉得电脑没用,” 乔健说,“那你还卖什么电脑?”在她看来,开拓市场和推销产品是不一样的。也许是受了柳传志的感染,这年轻的女孩子也喜欢把商业竞争比喻成一场战争,一说起来,就把编制“一家一个‘1+1’”时那种温馨的口吻一扫而光:“开拓市场就像是‘空军轰炸’,推销产品就像‘步兵突进’。你必须先打出一个市场、一种需求,然后让大家来认识你的品牌。”

    乔健所期待的事情真的发生了。经过此前三年的酝酿阶段,中国人在1995年总算明白个人电脑对于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此后它便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着,而在那些购买电脑的家庭中,每100户中就有40户买了“联想1+1”。

    柳传志:“不把我打入监狱他绝不罢手。”

    乔健的“知识普及”策略不是1995年夏天中国计算机领域中的惟一话题。

    刚刚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倪光南迫切希望恢复他对公司的影响力,就像我们在前面的叙述,自从1994年柳传志与倪光南在技术方向的选择中产生分歧,就在公司埋下权力斗争的种子。固守着技术领地的倪光南,现在一点也不愿意帮助柳传志维护那套“领导班子齐心协力”的假象,对柳的那封既婉转又坚决的信也不予理睬。两人后来又有一次单独谈话的机会。柳传志把地点安排在钓鱼台宾馆的一个鸟语花香的亭子里,显然是想让彼此之间的气氛有所缓和,但是他很快发现“还是谈不拢。这个人下决心把你当敌人时,那就义无反顾”。

    不断积累的矛盾终于起火。总工程师投书中国科学院,指控总经理在公司的投资决策中独断专行,把“汉字系统事业部”擅自改为“软件事业部”,这是“取消汉卡”,挟私报复反对他的员工。此外倪光南还拿出更加凶狠的一招。他检举柳传志涉嫌重大经济问题:挪用银行贷款,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惠州联想科技园的产权不清不白,资金运行既不规范又不透明,很多事情连他这个董事都不知道。对于柳传志突然撤换原来的财务总监胡靖宇,倪光南也认定这背后必有重大隐情。他的手上有个重要证据:1994年柳传志把公司的552.58万美元借给吕谭平等人扩张私人股权,让后者在公司的股权从33.3%增加到43.3%。

    董事长曾茂朝接到倪光南的举报,当即吓了一跳。关于公司的技术方向由谁说了算,这里的纷争他早就知道,所以并不感到意外,但是“涉嫌经济犯罪”就完全是另一回事,倘若坐实,那可真的会要了柳传志的“命”。

    当倪光南第一次提出指控的时候,不少有地位有经验的人都怀疑柳传志能否做到彻底清白。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在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中发展,让很多无法无天的人从中渔利。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把那些有钱的老板先抓起来再审,肯定没有冤枉的。”当然不少了解内情的人也怀疑倪光南的动机。他们认为公司的那些重要决策倪光南不会不知,当初知而不言,现在才捅出来,乃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节外生枝。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