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电脑在1995年开发西部的传奇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陈绍鹏这样的业务代表和杜霆这样的代理商写成的。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行动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计算机市场上那些营销专家的注意。西方国家的电脑代理商在电视上看到“联想”、“长城”这些品牌的广告,一点也不放在眼里,他们沉浸在自己的胜利中已有好几年了。不过,他们全都忽视了一个问题:渴望“洋货”的风气盛行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大城市里,在西南、西北、东北和中部的广大地区,以及500多个中等城市和3 000多个小城市里,则是另外一回事。国产货长期在那里占领着市场。“洋货”却几乎没有立足点。外国制造商和他们在中国的代理机构似乎没有意识到,即使是那些最贫穷的地方,依然会有使用电脑的需求。杨元庆和他的销售人员显然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决定先去蚕食这个市场最薄弱的边缘带。
不管怎么说,穷人的需求为联想带来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也对国产电脑有一种近乎神圣的价值。就像当年的军队在国民党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一样,联想也在深入“敌后”,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席卷全国。陈绍鹏在西南的业绩证明,这个战略已经奏效。
到了1995年春天,陈绍鹏从西南转战西北,发现这里几乎还是一块处女地:陕、甘、宁三个省区只有两家代理商,而在西安这座城市,联想微机在过去12个月里只卖出231台。他还惊讶地发现,即使在甘肃、宁夏那么贫穷的地方,联想微机的遭遇也要比在西安要好一些。原来这城市是国防工业的云集之地,也是个科技中心,计算机圈子里的人只认“洋品牌”,圈子外的人则根本不知有“联想”。
陈绍鹏的到来有如一块石头投进一池死水。他在少年宫租了一层楼,把公司刚刚推出的“第二代多媒体家用电脑”摆在里面。“多媒体”是1995年中国计算机领域兴起的新概念,意思是计算机不仅可以处理文字,还能处理声音、画面以及动态的图像。这真让人惊喜!更何况这些电脑还有自己的名字,配置因名而异:“宝瓶”上有光盘驱动器;“人马”加了电视卡;“金牛”则有一块特别的声卡。
开展第一天下着小雨,街上冷清,可少年宫里却挤满官员、学者、商家、记者和市民。当地人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电脑展,展品挂着同一个中国商标,样子好看,又便宜,不免精神一振。记者们围着陈绍鹏问东问西。陈卖个关子,就把他们引到李树怡面前。李树怡曾是联想公司的副总裁,还当过计算所的所长,已经退休,被陈绍鹏从北京请来助阵。此人懂技术,还有一副好口才,当即把记者的情绪煽乎起来,纷纷回去发表新闻,结果把更多的市民吸引过来。这叫陈绍鹏很开心。“原来是可以这样利用媒体的,”他说,“在成都的时候我还没有学会这一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