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传媒的傻子们: 解读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并购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美国在线的橄榄枝(8)
    但是谈到所有权的问题,双方甚至连使用的语言都不同。是的,凯斯和李文同意平等并购,但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公司在规模、价值和权力上都相同吗?时代华纳年收入为270亿美元,拥有7万员工,而美国在线则小得多,年收入不到50亿美元,只拥有1.5万员工。要是在其他时代,而不是这么狂躁的一个时代,时代华纳也许早就把美国在线吞下去了。但是20世纪90年是个不正常的时代,而且从股票市场的角度来看(当时其他方面起作用吗?),年收入只有时代华纳1/5的美国在线的价值却是时代华纳的两倍:1 750亿美元对900亿美元,这两个数字不相等。

    美国在线是一个概念公司,也就是说,其股票价格反映了数字化未来的抽象化承诺。1999年,股东们都愿花更多的钱去买美国在线潜在的增长,而不愿去买时代华纳稳定的现金流。与美国在线相比,时代华纳被人们认为是旧世界:不温不火,自我满足而且正在变得毫无是处。时代华纳的年收入和现金流是很庞大的,但是瞧瞧这些数字增长得有多缓慢呀?而与此同时,美国在线的规模却是每年增长两倍,只要你算出两家公司5年来的增长率并将这些数字画成图表,那么未来就很明显了。用不了多久,美国在线就能和时代华纳挣一样多的钱,而且还会更多。

    美国在线的银行家们相当清楚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如果这两个公司并购的话,美国在线要占新公司65%的股份,而时代华纳则只占35%。不用算,你也知道这两个百分比不相等。但是李文不认数字。他和顾问们都认为,并购的交换比例,即一家公司的股东在新组合的公司中所获得的股份数量应该建立在,至少应该部分建立在,年收入和现金流的基础上。这样一来,时代华纳的股东在新公司应该会有85%的股份。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各自所设定的比例之间的差异似乎不可逾越。

    双方一次又一次尽可能做出最小的让步。11月9日,人们在洛克菲勒广场的滑冰场一圈又一圈地滑冰。而理查德·布莱斯勒、梅尔斯和肯诺克却在洛克75号28层布莱斯勒的办公室举行了一次三个小时的会议。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诺万克和布莱斯勒通过电话频繁交谈。一周之后,11月16日,这些人又坐到了一起,但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这件事就像给马和狗牵线搭桥一样。”一位参与者这样说。

    1999年11月17日,感恩节前一周,凯斯来到纽约。他先和德·特纳见了面,后来又和李文见了面。作为时代华纳最大的个人股东,特纳拥有公司10%的股份,如果并购的话,他必须卖掉股份。但是特纳却不动声色,并不是他反对将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并购的想法,而是他怀疑网络的价值。另外,他还有其他并购对象。由于1999年9月维亚康姆公司宣布并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事激怒了特纳,他对买nbc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和美国在线并购。“如果我们要大规模的公司,那么就扩大吧。让我们拥有一切。”特纳在谈到时代华纳的未来时大声宣布,“我想要一家广播网络,但是我也想让我们在网络世界中有一定的地位。我想要一切。”李文像往常一样没有过多留意特纳的话,但他也开始认为和美国在线的并购不太可能了。无论他多么想和美国在线并购,他也永远不会同意时代华纳只占新公司股份的少一半。李文告诉凯斯:“并购取消了,对不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