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满弓,搭上箭,不射出的战术“引而不发”原指教人射箭时,把箭搭上,把弓拉满,但不射出去,以便让学射的人体会要领。比喻启发、引导。
计谋中的“引而不发”则另有其明争暗斗的目的。在战场上摆开了决战的阵势,但迟迟不交战;在两人战斗时,双方对峙不下,却不肯轻易出手;象棋开局时,双方布阵、出车、架炮,谁也不愿先开战。
“引而不发”,有时是为了吊胃口,有时是窥测对方动向和实力,有时是虚张声势,试图不战而屈敌之兵。总之,“引而不发”是一种谨慎行动的计谋。武则天巧解臣怨
狄仁杰自唐高宗入朝为官,到武则天称帝时,就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之职,也就是宰相。武则天对他侦破审理案件,特别是处理要案、疑案才能深为赏识。
与狄仁杰同朝为官的娄师德也曾当过宰相,但因一些意见分歧,狄仁杰对娄师德不满已经很久,经常排斥娄师德,想把他充外使。武则天发现两相不和,很是着急,就想了一个为二人和解的办法。
原来,狄仁杰之所以能当上宰相,是靠娄师德的推荐。于是,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娄师德贤良吗?”狄仁杰说:“他为将谨慎小心,忠于职守,是不是贤良就不知道了。”武则天又问:“他判断别人的能力怎么样?”狄仁杰说:“臣曾经和他同僚共事,没听说他在这方面有什么突出的才能。”武则天最后说:“我如此重用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狄仁杰答道:“我靠文章和道德取得官位,不是那种碌碌无为依赖他人进身的平庸之辈。”
武则天沉默了一会儿,说:“起初我并不了解你,你之所以受到重用,全靠娄师德的推荐,说明他的确很会看人。”说着,把娄师德写的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看。狄仁杰一一仔细阅读,不觉汗颜,因自己对娄师德怀有成见而内疚,不知如何是好。
武则天从狄仁杰的表情变化中看透了他的心思,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因而没有说一句责怪狄仁杰的话。
狄仁杰走出殿外后,对别人深有感触地说:“想不到娄公竟有如此宽宏大量的涵养,他施恩于人,却从未表现出自夸的神色,跟他相比,我差远了!”
后来,这件事对狄仁杰感染很大,不仅消除了他对娄师德的成见,也促使他更多注重他人的长处。
李时勉一言免死
李时勉,性格刚硬。明成祖在位时,常违背皇帝的意志。
洪熙元年(1425年)上疏言事,被仁宗金爪扑击,打断三根肋骨。
宣宗继位后,听说李时勉得罪先帝的事,十分恼怒,下令把李时勉捆起来,说是要亲自审讯他,一定将他杀了。还命令王指挥押赴西市斩首,王指挥便从瑞西旁门出去,而先前派去的人从瑞东旁门把李时勉绑了进来。
宣宗远远望见李时勉,大骂道:“你这东西敢触怒先帝,写了些什么,快说给我听听。”李时勉叩头说:“审王居丧期间,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宣宗听后,怒气消了不少。后来,李时勉连续讲了六件事,宣宗要他继续讲完,李时勉说:“我惶恐不安,记不全了。”宣宗怒意消解,问他上疏的稿本在哪里,他说已经烧了。宣宗便叹息不止,称李时勉确实是个忠臣,马上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之职。等王指挥回来时,李时勉已官服穿戴整齐站在台阶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