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列出本地生产总值,与恒生指数每年的平均收市指数及公司溢利作一比较。表3则将1964年至2003年分为四个阶段,以每年平均增长率作比较。得出来的结论如下:
(一)由1964年至2003年,恒生指数每年的平均收市指数及公司纯利的升幅,均比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高;
(二)如果由1964年恒指成立时的100点计算,到2000年7月最高峰时的18,125点,恒生指数总共上升180倍;
(三)1977-1997年是香港股市的黄金岁月,恒生指数每年平均升幅达21.5%,20年时间上升了31.2倍;
(四)1997-2003年本地生产总值与恒生指数同步下跌,两者每年平均下跌1.4%;
(五)以恒指成份股计算,公司纯利升幅超越本地生产总值;
(六)1999年长江及和黄出售海外资产,分别录得历史性纯利,达到593亿元及1,173亿元,结果令1999年恒指成份股纯利大幅上升89%。加入1999年的大幅波动,1997-2003年间,恒指成份股的纯利平均每年有2.6%的增长;
(七)恒指近年纳入不少“红筹”作为成份股,他们的业务主要是在中国内地。本土公司如汇丰、长江、和黄、思捷、中电、港灯、中华煤气及长江基建等,大力投资海外业务。笔者预期未来恒指成份股的纯利与本地生产总值将日趋脱节。
图1:恒指与本地生产总值比较
图2:恒指与公司纯利比较
图1、图2划出恒指由1964年成立到2004年10月的表现,图1加插了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图2亦加插了恒指成份股纯利的表现。图1与图2清楚说明了恒指的表现与公司纯利变动及本地生产总值的升降息息相关。两图所用的皆是对数比例,对数比例是以百分比为基准,换言之,由1,000点上升到2,000点为100%,由2,000点上升至4,000点亦为100%,由4,000点上升至8,000点也是100%,如此类推,用对数比例可以真正看到恒指在每一段时间的实际升/跌幅。与此同时,用对数比例亦可以确实反映出纯利的增幅。
利用指数基金获利
当你找到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只要你直接投资在该地区的代表指数上,便可以藉经济增长获利。外国流行的指数基金(index fund),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可惜的是,香港恒指指数基金(盈富基金,股票编号:2800)直至2000年才出现,香港早已过了经济的高增长期。
中国现时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市面上有无数的中国股票基金,但长久以来就是没有一个贴切的中国指数基金。最近恒生银行终于推出了以国企指数为指标的国企指数基金(hs h-share etf,股票编号:2828),为方便投资者,笔者相信日后会有更多的中国指数基金出现。
然而,由于指数基金是需要跟随成份股的变动作出调整,所以管理费一般都比较昂贵;如果你参考盈富基金的派息,与恒指成份股派息作比较,就会察觉管理公司收费是如何昂贵的了。
为减省无谓的管理费,另一个选择是直接投资指数成份股。以恒指33只成份为例,如果个人的投资组合要仿真成份股的比重,这个过程可以是相当复杂的。较为简单的做法是投资在比重最大的成份股。以恒指33只成份股为例,首11只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他们的比重已达到78.48%,可以说充分反映恒指的表现,大市值的公司如汇丰和中移动所占的比重在指数中举足轻重。所以笔者建议如果不想买指数基金,但又想跟随指数跑,可以自己组合一个精简的指数基金,方法很简单,你可在恒指服务有限公司网站(.hk),下载恒指成份股的比重,然后根据心目中投资金额,用这个比重计算出来。例子如下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