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经常提到迈克尔·波特讲过的一个关于印第安部落的寓言故事:
加拿大的原住民地区活跃着几支部落,他们均以狩猎为生。经过长时间的生存博弈之后,最后只剩下一支印第安部落得以存留。这支部落成为幸存者的原因令人匪夷所思:其他部落在狩猎之前,都会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然后选择最可能获取猎物的方向全力出击;而这支印第安部落却是请巫师作法,在仪式上焚烧鹿骨,然后根据鹿骨上的纹路确定出击的方向。通过竞争生存下来的强者却是焚烧鹿骨和巫师做法的那个印第安部落,而看似准备充分的部落最终销声匿迹,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故事的重点不在于科学与迷信之间,而在于几个部落的竞争战略。
故事中所提到的几个部落所制定的狩猎计划虽然很科学,但是这只是停留在战术层面,如果从战略层面上稍加分析,你就会发觉,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结果是多么的必然。
从整体市场环境来看,当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竞争变得异常充分时,企业之间朴素模仿的速度定会骤然加快,进而催生“战略同质化”现象。“战略同质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企业战略的缺位,每一家企业事实上都没有战略,大家只是在战术层面拼命地搏杀,玩一场看不见未来的“狩猎游戏”。可以想像一下,那些“理性”的部落是如何被淘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之间对猎物的竞争不断加剧,而他们每天狩猎的方向经过“分析”后变得渐趋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部落看重的不是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而是高效地完成预定任务。最后,大家只好在同样的狩猎区域杀个鱼死网破,“输”途同归。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战略定位(strategicpositioning)意味着运营活动要有别于竞争对手,或者虽然类似,但是其实施方式一定要有别于竞争对手。焚烧鹿骨和巫师做法的那个印第安部落的竞争战略虽然在战术上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但是它生存下来的核心因素——竞争战略,却是明显的优于其竞争对手。
在中国,竞争最激烈的是家电业。中国家电业的竞争几乎创造了世界之最,但竞争使那些战略优异的企业最终活了下来,并且做到了向国际化发展,如海尔、tcl等,在战略上做到了比别人快一步,能更远地看到问题,所以它们的步伐越走越大,也越走越快。
饮料业的同质化同样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有人批评我们只是等着别人在上一端做了产品,再贴上娃哈哈的牌子拿到下端去卖,我要问的是,为什么上端的产品不去下端去卖?因为他的观念和意识还没有到达那里。
当大家都挤在一个笼子里抢一块骨头时,娃哈哈看到了笼子外的世界。那是一个广阔的市场。
有太多的中国企业像那几个消失的印第安部落一样,到消失了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道什么叫“战略同质化”。可见,清晰的战略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有人将娃哈哈放弃中心城市主攻城镇农村市场做法示为“怯战”,而在宗庆后看来,这恰恰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一个最好的办法。事实证明,诸如乐百氏、康师傅、统一这样的企业,尽管在市场表现上风风火火,但谁有苦谁知道。乐百氏掌门人何伯权在坦承自己的几大失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很多人没有仔细回味何伯权作为一个过来人所说的那句话有多么重要,何伯权说:
乐百氏错过的一个最大的机会是没有上可乐,当时乐百氏已经看出了方向,连名称都起好了,叫“今日可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