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智典: 传承百世的修炼经典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章 阶段人生(3)(2/2)
    36岁以前,在使用生命力的方式上,我们可被比喻为依靠资金生息而过活的人:我们今天把钱花去,明天还会再有。但是,从36岁以后,我们的地位好像投资者开始动用他的资金。起初,他没有注意到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开销的大部分都由本钱的利息支付。如果超支不大,他不会注意的。但是,超支不断增加,直到他觉察出超支问题日渐严重。他的状况变得越来越不稳固,他自己觉得越来越穷,又没有希望停止吃老本。他从富裕向贫困下降的运动——像一件固体在空中下降,到最后毫无空间留下。如果这一比喻的两个条件——人的生命力和财富——都真的同时开始消解,这个人的确到达可怜的困境。就是对于这种不幸的恐惧,使人年纪越大越为爱惜财物。

    生命的本金与利息

    在人生开始之际——在我们成年之前的阶段还有成年之后的短时间——我们的生命力的情况,如同有些人每年把一部分利息加到本金里面一样。换言之,不但他们的利息照常地收到,而且本金不断地获得增加。在笃实的监护人的用心照顾之下,这种令人高兴的情况——健康和财富都一样——有时是能实现的。哦,幸福的青春,可悲的老年!

    神童的结局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也应该节省他的精力。亚里斯多德指出,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所有胜利者之中,只有两位或三位在两个不同的时期都获得奖品,一个时期在少年,一个时期在成年。其理由是,在成年之前接受训练所涉及的努力,由于会把他们的精力消耗殆尽,就很难持续到盛年。在体力方面如此,在神经活力上更是这样,而我们所有的智力成就无非都是神经活力的表现。所以,我们见到的神童——温室教育的成果,在儿童时代聪颖异常,令人赞叹不已,到后来变得很是平常。的确,孩子们早早被迫学习古典语文的方式,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许多饱学之士竟是那么迟钝而且缺乏判断。

    人生的阶段

    几乎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似乎特别适合人生的某一阶段,他到达这一阶段就是登峰造极。有些人年轻时非常可爱,在那以后,毫无出色之处;有人在盛年时活跃有劲,年纪渐增就失去所有的价值;许多人在年老时最占优势,这时他们的性格显得比较柔和,饱经世故,逸致地对待人生。法国人往往如此。

    这一特殊性,可能由于有关人士的性格,跟青年、壮年或老年的性质比较接近,这一性格或是能跟人生的某一阶段相辅相成,或是可以矫正他在某一阶段一些特别的缺点。

    第一千次看一幅艺术作品

    在岸上的东西逐渐隐入远处,而且显然变小,水手们只有靠这种方式观察船只的进程。同样地,看见比我们年纪大的人都显得年轻,我们觉察到我们已经年老。

    我们年岁越大,我们所见所做所经历的一切,在心中留下的痕迹就越少,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解释过。引申其中含义,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只有在青年,我们是意识充分清醒地活着,到年老时,我们只是半活半死。时光向前流逝,我们对于周遭发生的事情的感觉,渐渐减少,人生大小诸事匆促地过去,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正像我们第一千次看一幅艺术作品一样。手头有什么事,我们就做什么,过后我们不知道是否做过那件事。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