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智典: 传承百世的修炼经典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章 思辨(3)
    对人生通达的了解

    学养的最高特质是对人生有更通达的了解,对宇宙悲喜剧的主角有更透彻精辟的认识,对世界上每个领袖人物、每个英雄都了如指掌,在各个领域发现智慧、勇气、明慎、风格、豪气、才智等非凡出众之士,特别是其中圣洁之人——一国之极尊至贵。给每个人一席之地,评估其卓越优异的程度,权衡其内在价值,深究王侯之矛盾,显要之纵恣,勋贵之倨傲或庸俗。用这种方法剖析人生,形成一整套对事物的观念,在众说纷纭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最终获得人生的真相。具备了以上优秀学养,可以赏鉴言行,无论其出于英雄豪杰还是谦谦君子,无论是智者的高论,还是批评家的恶语,甚至娼妓和政客的戏言,都能从其中演绎出各种教训心得……

    交谈的学问

    至于交谈,则是一种更为普遍的学问,有时候比博雅七艺更有益处,能带来更多大名雅望。此事并非常理可以解释的,它有赖于才气和上天的恩赐,甚至不用其他技艺的帮助。当然也不是完全排斥其他的技艺,而是各种技艺都供其驱使。正如富有都表现得十分谦恭,能增添人们的好感,这种修养如瓷釉般,为一切佳质再镀一层光泽。交谈是一切品质的形式之美,知识的顶峰,才华的展露。有时候,写得一纸好信或吐露一口机锋,比精通法律更见大用。擅长此道者十分罕见,他们堪称好奇心的精选司库,渊博学识的良贾。假如没有人细心观察记录亚历山大父子、罗马历世大帝、亚拉岗的阿封索及希腊七贤的睿智名言,我们将丧失人类智慧的最大宝藏——人生真正财富。

    得遇良师益友

    如果能够遇到这类罕见、勇敢、明智之人,务必尽情享受其学问识见的美果。人们如饥似渴,在书中苦苦寻觅真知灼见,他们特意求人往往是出于自私自利的缘故,但所求之人如果是自己心仪已久、胸怀博大之人,则这种自私自利就很难说是一种虚荣了。

    有人游历四方,归来时依然愚钝像出门之日,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而出门,也就无从广见博闻。那些缺乏内涵之人,根本不善于观察事物。深思熟虑之人如同灵敏的蜜蜂,从最鲜艳的花朵中吸取最甜美的琼浆。琼浆玉液不是为愚蠢的人准备的,庸俗之辈也难以具备这些知识,他们所思所想从来不超出一时一代。有人将幸福放在肚腹之中,人生追求不过是饱餐一顿,作为人所应该具备的高等智能却沉睡不醒。他们的理性不归,悟性不振。有些人沉湎于人生最底层的物质享受,其智识之贫乏与资财的富有正好成反比。懂得这种道理的人过的才是人的生活。人生有一半的时间在谈话中度过,用心与他人互通有无,是明慎之人同乐的盛宴。

    善变不专的缺陷

    缺陷与卓越混在一起,难有增益。织锦上的污点比粗麻布上的更显眼。伟人的缺失之一,是终始不一。有人天生如此,有人则是故作此态。

    这种缺陷有如海洋,波涛前激后涌,褒贬随之起落,它先将人抛上天空,接着又把他摔碎在岩石之上。

    新手面对滔滔汪洋往往不知所措,那些见多识广的航海家们,看着别人头晕目眩,他们就哈哈大笑。因为他们知道,今天令我们痛苦的变化,明天会对我们施以微笑。善变不专固然是一种恶习,但他们却能在恶中见福。

    啊,那些明慎之人,他们绕过尖岬,探测漩涡,是何其镇定!他们对运势的宠辱毫不在意?他们宠辱不惊。

    善变不专属于怪诞虚妄的性格,其所作所为不可理喻。其性情以许多半省半忘的“也许”串成,根本不顾及理想、才德、形势①。今天空白支票上的“好”,是明天抹脸不认人的一声“不”。今天之怡人,变成了明天的怨毒,是事而非,都毫无理由。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