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 用对策略,做对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商业模式的反复矫正(3)(2/2)
    苹果电脑公司的关键经营活动围绕着研发和产品开发工作。它的人员是一些极具创造力、技术上很先进的产品设计者,对充满魅力和创新能力的史蒂夫•乔布斯佩服得五体投地。它的组织流程不无缺憾,但是对于一家早期进取型公司而言相当正常。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商业模式,其财务目标、战略和经营活动彼此之间都很协调,因为该公司在当时是惟一的选择—如果你想寻找激动人心、使用方便的电脑产品的话。苹果公司迅速创建了一个了不起的品牌,为股东赢得了巨大的投资回报。

    这时,外界现实情形突然之间发生了转折。

    ibm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为了遏制苹果公司的成功势头,它把生产部件外包,并与微软和英特尔合作,提供电脑的两个最关键的部件—操作系统和微处理器—而不需要坚持签订独家销售合约。这就是说,微软和英特尔不仅可以向ibm、而且可以向无数的其他个人电脑制造商出售电脑的心脏部件。

    ibm的竞争改变了游戏规则。经过联手,微软和英特尔大幅度、迅速地提高了人们对个人电脑的需求,极大地拓宽了市场,并将成本降低到任何消费品都不曾到过的程度。由于这种组合不是专利性质,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制造软件,新的程序和应用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突然之间,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再是行业领袖的架势,而是独占一隅的没落行为。

    第三次轰动性转型发生在1984年:有位大学生在自己的宿舍里测试着个人电脑行业的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个人就是迈克尔•戴尔。迈克尔•戴尔想出一个主意:他可以通过以低于已经站稳脚跟的公司的成本制造和销售电脑。他的商业模式是以薄利快销取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戴尔购买尖端部件—他不去创新,而是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他从公司客户那里直接接受订单,请他们具体说明他们希望得到的性能和功能。此举不仅削减了销售成本,而且还使他能够以微乎其微的库存量运作。他生产和交付机器的速度非常快—但是,他先收取货款,从而进一步确保资产的高效能。到了90年代中期,他从成本上对所有其他主要个人电脑制造商痛下杀手,大肆夺取市场份额。

    戴尔的商业模式折服了整个个人电脑行业。如今,戴尔的毛利率和周转率,或者说投资资本的平均收益,在业内首屈一指。他的库存周转率—或者说每美元库存对应的收益—达到了惊人的100,把所有其他业内人士远远地抛在身后。最后结果:戴尔获取的现金大大超过他的任何一个对手。他产生的每季度现金流为10亿美元,而且还在通过不断改善自己的经营活动、人员配备和组织流程,进一步拉大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戴尔所做的一切都源自基本商业模式;没有一件事偏离了这个航线。主要的经营活动在于供应链。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戴尔的精密的延伸型企业制造系统所产生的速度和效率;而他那广泛的客户数据库使得他能够以极高的成本效益进行推销。从战略上说,戴尔拓宽了自己的商业模式的覆盖面,将服务器、储存系统、打印机和类似电视显示器和数码相机这样的消费品包含了进来。公司的组织流程主要依赖的是量化数据:完全在线,完全透明,这样企业随时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具体进展,可以日复一日、大刀阔斧地投入实施。

    戴尔聘用的是一流的人员。迈克尔•戴尔的接班人凯文•罗林斯(kevin rollins)本人就非常称职,而公司则继续不断地招募那些拥有必要技能的人才,以贯彻执行能够支持商业模式的战略和经营活动。竞争对手们很难从戴尔那里挖人。而且截至目前,戴尔的竞争对手们要么不愿意、要么没有能力采用它的模式。

    一个漂亮的商业模式,加上正确的战略、人员和组织流程,是很难打败的。这些因素的综合能够导致整个行业发生变化,造成其他人的商业模式黯然退伍—比如,当在供应链或者在销售方面出现的一种创新永久性地降低了利润率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人也许不得不以亏损为代价维持自己不出局,或者不得不彻底抽身改行。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