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养蚕起源于何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这点已成定论,但是,关于养蚕的起源,却存在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争论。

    流行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一种论点是“嫘祖始蚕”。螺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公元前2550年)的元妃。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557——581 年)尊螺祖为“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螺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路史》则称:“伏羲化蚕,西陵氏始养蚕,故《淮南蚕经》云‘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此’。”这种说法在宋元以后开始盛行。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中外有关文献在涉及我国养蚕起源问题时,几乎都以基本赞同的态度加以引述。192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到割得很平整的半只蚕茧。这件事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有人把这半只蚕茧与“螺祖始蚕”说互相印证,由此推定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养蚕业的存在。

    但是,从50年代起,史学界有不少人对“螺祖始蚕”说提出异议。他们的主要理由是这一说法出现较迟。《史记》中虽然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螺祖为妻,但没有说起“始蚕”,可见汉初这一说法尚未出现,《通鉴外纪》为北宋末年的著作;《路史》是南宋人撰写的。《路史》中提到的《淮南(王)经》一般被认为是伪书。虽然北周把螺祖尊为先蚕,但在此以前北齐(550—577 年)也曾把黄帝作为始蚕之神进行祭祀。同时,一些著名考古学家对西阴村的半只蚕茧提出质疑,认为这个发现是靠不住的孤证,大概是后世混人的东西,例如,夏鼐提出:“在华北黄土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中,蚕丝这种质料的东西是不可能保存得那么完好的;而新石器时代又有什么锋利的刃器可以剪割或切割蚕茧,并且使之有‘极平直’的边缘呢?”(《我国古代蚕桑丝绸的历史入见《文物》1972年第2 期)这些异议和质疑虽然拥有很多支持者,但远没有得到所有有关研究者的赞同。有人认为,“螺祖始蚕”说虽然出自后人的推想、但作为时代化身而言,早在黄帝时代我国已有养蚕业是基本可信的。颇具权威性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陈维稷主编,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就持这种观点。对于夏鼐的意见,也有人发表反驳文章。例如,日本学者布目顺郎认为,在雨量极小的黄土高原,蚕茧完全可以保存四五千年以上;他宣称自己用薄的石片和骨片(模拟当时人的生产工具)进行试验,结果切割的蚕茧确实边缘平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