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半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中国近代机器工业产生了。钢铁工业是中国近代工业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部门之一。那么,中国近代最早的钢铁厂是哪一家呢?
对这个问题,我国经济史界和科技史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第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是1889年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大别山下创建的汉阳铁厂。该厂建有百吨炼铁炉2 座,8 吨贝色麻炼钢炉2 座,小马丁炉1 座,附设机器厂、铸铁厂等,汉阳铁厂于1894年6 月1 日正式开工冶炼。(黄逸平《旧中国的钢铁工业》,载《学术月刊》1981年第4 期)另一种意见认为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1890年增设的炼钢厂是我国最早的新式钢铁厂。该厂所拥有的一座15吨酸性平炉是我国第一座炼钢平炉,其生产能力为每天出钢3 吨,可以造枪管100 支。(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简史》)
从地理位置来看,这两家钢铁厂分别处于长江中游和东海之滨。持这两种意见的同志认为,钢铁厂的产生,往往是某一地区工业发展进程的标志,近代以后长江中游和上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钢铁厂在这里首先出现,是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和上述两种意见相反,有人认为,“我国第一家机器钢铁厂未出现在工商业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而产生在偏远的贵州农村。”即贵州巡抚潘霨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奏请开设的青溪铁厂。该厂形式是官督商办,机器由英国进口,原定规模是“每日夜应出铁二十五吨,炼钢现有别色麻炉两座,每两刻能炼钢一吨,炼熟铁炉设有八座,轧条机现备十三付,轧板机一付,能轧四尺,宽长则随便”。(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 辑下册)5 年后铁厂建成,但除炼铁高炉只开工两个多月外,其余皆未
正式投产,并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就停办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