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还期望调整城市发展方向,为农村地区服务,缩小“城乡差别”。这些努力就意味着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特别要控制大城市,主要是沿海城市的发展;同时,鼓励内地的小型和中等城市的发展。①
中国新的领导人希望实现这些目标的进步过程,能造就一代参与奋斗、有忍耐性、乐观和勇于牺牲,为改变国家面貌做出贡献的公民。对中国城市社会的主要特征评估尽管是否定的,但如将中国简单说成是“反城市”的就十分错误了。中国的精英们承认中国城市具有双重性——它是许多社会罪恶的中心,同时也是未来经济和技术进步必不可少的中心。打个比喻吧,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宰杀“会生金蛋的鹅”,而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天鹅。如上所说,尽管取得了开始的胜利,改造、利用和控制中国的城市仍非易事。
① 这一章使用了多种有关城市生活的资料。首先是通过对几个现已离开中国到香港的人采访 得到了最初的印象,特别是通过最近出版的一本由马丁·金·怀特和威廉·l.帕里什写的 专题著作《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其次,获益于一些个人出版的著作,其中有中国人,也 有外国人。他们在过去的30年中曾生活在城市地区。以后,在合适的地方将引用他们的资 料。另外还有一些补充材料,如中国的报纸、短篇小说、剧本和有关中国的第二手文学作品。 在这章里论述的许多问题上,几个资料看法是一致的,但也有不少观点是凭印象得出的和有 争论的。作者感谢夏威夷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在他们的帮助下,作者才得以完成本章的写作。 同时,也感谢斯蒂芬·乌哈利、唐纳德·克莱因——以及与我一起完成以后各卷的作者,感 谢他们提出修改意见,但不是所有意见皆能吸收的。 ① 中国跟许多殖民地社会不同,城市人口不是集中在以发展对外贸易为主的沿海港口城市,中 国中小型城市分布得相当均衡。通商口岸条约时代确是不合比例地产生了这些以外贸为主 的城市,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因而中国希望调整这种状况。参见克利夫顿·潘 内尔:《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第91—113页。据1953年人口普查表明,有13.2%的中国 人口为城市居民,其中有不到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其最大的城市上海。(低收入国家的典 型数字在大约20%和40%之间。)参阅莫里斯·厄尔曼:“大陆中国的城市(1953—1959 年)”,载杰拉尔德·布里斯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第81—103页。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