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七章 教 育(2/2)
    为进行如此雄心勃勃的事业,既要纠正错误的思想,又要夺那些拥护这些思想的人的权。毛发动了这场群众运动。1966年6月1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宣称,“解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如果充分发动了群众,走群众路线,使移风易俗成为真正广大的群众运动,那么,见效就可能快起来”。那时,毛操纵着这场群众运动,向“目标”放出了“群众”的能量。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在土地革命时期夺取了中国农村的政权。只要旧的政权机构统治着农村,土地改革就不会取得胜利。同样,在那些反对他的势力被推翻以前,毛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和政策也不会成功。不过,一个重要的区别是,那些反对他的当权派是他自己党内的领导人,并都曾是整个革命事业过程中的先锋。

    这已不是毛第一次发动群众来批评党。但就这些对象的性质和范围说,这是最大胆的一次实践。这样利用群众有很多相关作用,是打击对象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允许群众直接参与权力斗争,因而,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就有他们个人的利害关系;运动期间自然涌现出来的领袖人物成为接替被推翻的当权者的新的领导来源。总之,这可以使接班的那一代人在毛死后能继续进行他的革命。

    当然,这会产生“过头事情”。但早就发现过头事情有一种功能。所以,只要这些过头事情发生在“广大群众的自觉斗争”时期,就是可以容许的。在运动的巩固阶段,当群众痛恨的对象已被打倒,这种过头事情就随之被纠正,因此,认为运动时期的所有情况到运动后期的温和阶段都会保留下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这就是在以前群众运动中采取的原则,先发动、促进,而后限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又采取同一方法。因而,从1966年5月起,他故意使这场运动走向极端。一方面允许运动按其原有的方式发展,另一方面又操纵被鼓动起来的群众,攻击包括党内最高层领导人在内的被他指为批判对象的所有反对派。在破坏性阶段似乎达到目的时,这些过头事情就被纠正。然后,一个新的上层建筑就由一个新的或至少变乖了的领导班子来建立。

    1968—1976年采取的教育制度变革可看作是这次运动重建阶段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这些变革不可能在1966年以前的领导班子下实行。整个教育制度在1976年毛死后,又突然被全面地恢复到1966年以前的形式和结构,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是如此。这些情况为这一说法提供了又一个合理证据,即随着权力的丧失,政策也随之被轻而易举地推翻了。1976年以后的逆转情况,似乎最终证实两条路线的斗争确实存在,除非斗争不按毛的条件,而是按其对手的条件来解决。他曾预言,这些对手需要一百多年,或者再来几次文化大革命才能战胜。在发动红卫兵阶段的第一年年底,他还说过:巩固这场运动至少要十年。①

    ① 这一解释来源见本章第585页注①,参见后文中朱莉娅·匡(音):《中国学校中的文化大 革命(1966年5月—1969年4月)》;梁恒与朱迪思·夏皮罗:《文革之子》;安尼塔·詹: 《毛的孩子们》。 ①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6年10月25日。载于《万岁》(1969年),第658—659页。 ① “对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的讲话”,1967年5月1日,载于《万岁》(1969年),第677页。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