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学习”仍是头等大事
    前文提到,刘亦婷的家长从小就给刘亦婷灌输“学习”是头等大事的观念。而刘亦婷家长所谓的“学习”,并非那种独立自主的学习,不是那种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进行的自动自发的学习,而是为了“分数”,为了“重点中学”,为了“名牌大学”甚至“高考状元”的被动学习。简单来说,就是以拿学历、拿学位为目的的应试性学习。不得不承认,这种长期灌输对于刘亦婷来说是相当有效的。可以说,在刘亦婷心中,学习是头等大事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即使刘亦婷进了哈佛,这种思维依然明显存在着。在《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一书中,刘亦婷谈到了自己毕业后的打算,当然,继续学习是她首先想到的问题。

    作为一个“组织管理型”学生(特点是:擅长统筹兼顾,喜欢与人打交道),最吸引我的不是清静的书斋或实验室,而是风起云涌的市场。因此,我不打算走“直接考研、接着读博”的学者路线,而是准备先工作几年,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进商学院攻读mba(工商管理硕士)。算起来,我还要5年左右才能完成在美国的求学计划,届时再看有什么新的发展机会。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57页)

    我们看到,刘亦婷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便开始盘算什么时候读mba了,而且还详细地制定了5年计划。这种拿学位的学习真的有必要吗?真的是头等大事吗?或许刘亦婷应该读一读下面这篇文章。

    要经理不要mba———终结mba神话

    “每个mba毕业生都应该在自己前额烙上骷髅标记,并写上不适合做管理人员的警告。”这是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亨利·明兹伯格(henry mintzberg)不久前出版的一本新书《要经理,不要mba》中的一句原话。该书把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mba们一瞬间投入地狱,mba的辉煌神话几乎在一夜间被打破了。……

    在《要经理,不要mba》中,明兹伯格教授提出了一个令很多mba毕业生们歇斯底里的观点:企业不应该雇佣mba毕业生,因为教室和课堂根本无法培育出企业的领导者。

    早在2000年,明兹伯格在接受美国《快速企业》杂志采访时就曾说:“我们现在正在创造一个新贵族阶层,认为某些人花了几年的时间在课堂里学习了一些管理知识就有权进行企业的管理和领导。但是,教室里是培养不出企业领袖的,何况现在的商学院是在用1908年的产品、1959年的战略来培养所谓的管理者。如果你真想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的管理者,那么你就需要在一个有其他管理者的环境中,这才是对领导能力的培养。”

    明兹伯格在《要经理,不要mba》一书中毫不留情地指出,企业不应该雇用mba,因为他们不是好的管理者。明兹伯格有一句名言,“mba是以错误的理由用错误的方法教给了错误的人。”明兹伯格声称,“试图把管理学教给一个从未进行过管理的人,就好比把心理学教给一个从未接触过其他人的人。在走进课堂时,很少有mba学生带着来自经验的谦卑。他们所讨论的个案研究,与他们做过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关系。”……

    在《要经理,不要mba》一书中,明兹伯格教授给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他认为管理是经验或者称手艺(craft)、经营洞见(art)以及科学分析(science)三者的结合。他认为,传统mba教育过于偏重各种理性分析技能,鼓励了一种“精于计算型”的管理模式,而忽略了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经验;而经验恰恰只能从实践中学习,在课堂里是学不到的。

    明兹伯格明确指出,“技术分析型”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均衡、有献身精神的管理者,他们的管理模式可以被称作“全心全意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