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无处不在
2003年1月2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内蒙古赤峰市郊区有一个叫头牌村的地方,由于播种的玉米种子是假的,所以1660亩良田无一幸免的颗粒无收。而就在这个地方,已经连续两年的干旱,已经使那里的农民处于嗷嗷待哺的悲惨境地。原本想着今年丰收后能够挣点钱改善一下已经饥寒交迫的生活,然而有谁会想到,一场骗局使这些农民那一点可怜的希望也成了泡影。而参与这场骗局的,有当地的诸多领导。面对一片荒芜的土地,农民们悲伤地诉说着他们不幸的遭遇。凛冽的寒风吹在那一张张填满沟壑的脸上,不知是否因为太久的苦难还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死亡,他们的神情充满了一种欲哭无泪的木讷和绝望……
我不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无耻的,嘴里滔滔不绝却没有一句真话。连“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样古老的警句也阻挡不了谎言的穿刺。上千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和几个满嘴胡言的“头人”,在二十一世纪一个严寒的冬天里又上演了一场“谎言大盘点” ! 当“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句格言还带着一丝优雅和崇高而挂在很多人嘴边的时候,我们却无法不心痛地说:当欺骗已经来临,等待我们的将是诚实依然遥远。
人类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尔虞我诈不知从什么时候变成了人类一种成熟的标志。互相钩心斗角,彼此欺来骗去,而诚实却像稀世珍品成了旷世之宝。我坚信这是商业社会所造成的一种结果,因为当人的一旦无限膨胀,谎言就会连同一起发酵。尤其是当我们还未摆脱小农经济的纠缠就一脚跨入了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显得是那样地迫不及待。当贫穷了太久的人们面对一堆让人垂涎三尺的金条时,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我们本来就不多的从容和理性。于是谎言就如同一个人必备的拳术,成了人与人较量时的一种架式,没有不行。这时候,谎言更是一种双面剑,一方面是对别人说谎,而另一方面则是对欺骗者的一种谎言回击。这就样,大家骗,一起骗,骗得如今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彼此双方却要首先经过一番试探,试探什么呢?试探对方说的话可不可信、有没有谱。而这种试探往往是用不着理性的,一切都是凭感觉。因为已经有很多欺骗者说起谎来如火纯青,如今在社会上不是有这么一句名言吗: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谎言是真的!
几年的下海经商,如果要让我说体会最深的是什么?那就是谎言!其说谎者什么人都有,上至官员、教授、名人;下至一般百姓、搞推销的、卖东西的等等。可以说无其不有。所以后来我才明白,为什么朱镕基总理刚上任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什么是三角债?就是大家欠钱都不还。你说话不算数,我就比你更谎话连篇;你坑我,我就坑别人。于是就大家骗,大家坑。都说自己盈利了产值比上年增加了多少多少但就是帐上没钱。于是近几年来就又出现一句话叫做:什么都可以商量就是别说借钱。人都被骗怕了,哪怕是好朋友甚至是亲人也不例外。
莎士比亚曾经在《麦克白》里有一句台词:“世上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从一个的脸上探察他的居心;他是我曾经绝对信任的一个人。”
据说,国外已有人建议,以后要把那些缺乏诚信、经常说谎的人脸上刺上“谎言者”三个字,以向世人昭示。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的话,那么我相信,中国的“脸部刺秀业”将会比今天的美容业还要兴旺发达,而仅靠此一项来拉动内需,就足以让中国的gdp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而且一定是稳健增长毫无问题。
因为我们的谎言已经无处不在,因为我们的谎言在很多时候比诚信更具有真理性。以至于当一个人在非常诚信地向他人袒露心扉之时,那这个人将一定会被视为傻子! 于是我们就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你看这人,傻不傻?跟人说这么多实话干什么?这年头哪能这么老实,你不说点假话谁信你呀?
天哪! 一个人满嘴胡言的人能走遍天涯畅通无阻春风得意,而一个坦诚相见的人却被视为不谙世理呆头呆脑犹如傻子! 我相信,当一个人诚实的人面对大家怀疑的目光来审视并嘲笑你诚实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在精神就一定会有一种被人颠覆和强暴的感觉。可悲的是此刻你无处报案也无处申诉。这时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你就逃离,要么你就沦落。 如今,我们大多数人似乎都选择了后者。
或许是出于一种深深的无奈,我在经商中有一个“8·2原则”。何谓“8·2原则”呢?就是说在经商中,尽管我在内心深处希望能百分之百的坚守诚信,但我只能做到80%的诚信,还有那20%,我必须说谎。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我之所以顽强地坚守那80%的诚信,是因为我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放弃做人的基本准则。人之所以有人的荣耀,是因为他在灵性上超越了动物;然而就说谎这一点而言,人比动物要无耻得多,因为动物不说谎。如果说丰富的语言成就了人类说谎的本领,那么我宁可像动物一样,一声鸣啼,心领神会;一个眼神,爱意无限……过去我们有一句骂人的话叫做:你怎么连畜生都不如! 我是人,我不想成为畜生,所以我必须维护人所应该有的那80%的诚信。
二、那么,我为什么依然还要保留那20%的谎言呢?这是因为:当谎言已成为商业社会的一种共相时,如果你不说谎你就很难生存,这是其一。其二,我发现,在很多时候如果你不用那20%的谎言去套住你的客户,那么离开你的这位客户就很有可能会陷入另一个用 100%谎言构筑起来的骗局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20%的谎言是用来拯救那80%的诚信的。尽管这说起来非常荒唐,但这真的是一件很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我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比如最近就有一个客户,在即将与我公司签约之际,她被另一家公司老板的花言巧语所诱惑,于是她就与那家公司签了约。然而当她付完钱的几天之后却发现,那家公司拿了她的钱已经逃之夭夭了。当然这位客户事后非常追悔莫及,但一切已经晚了。谎言终究还是胜利了,并且是在胜利大逃亡中来兑现谎言之价值的。失败的,是这位已经习惯被谎言诱惑的人,这就是现实。而我那20%的谎言之所以被我至今依然保留,老实说,是对如今谎言与欺骗横行霸道屡试不爽之现实的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挽歌!
“图书馆”变成“录像厅”
在这样一个谎话连篇诚信贬值的社会里,我们又怎样去面对孩子那一双双诚实的眼睛呢?我们又怎样让他们今后能够少一点欺骗多一些诚信呢?让人觉得悲哀的是,如今就算是在学校这样一个本应纯洁的空间里,诚信依然岌岌可危。有这样一个诚实的中学生,当他以诚实的态度和行为去结束一场考试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成绩是班上的最后一名。于是同学们讽刺他,老师也嘲笑他。而他全部的过错就是因为他没有像全班同学那样彼此抄袭,只有他是独立完成考试的,只有他是用诚实来证明他的学习成绩的。但就因为如此,他被讽刺和嘲笑。缘由只有一个:他没有欺骗。
事后,这位中学生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诚实会引来一片讽刺和嘲笑?为什么欺骗者却能趾高气扬并能让老师露出喜悦的微笑?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仰望天空,他开始思索者,并把这深深的责问和委屈投向了北京的《中学生报》:
编辑同志:
你好,我是一名高中的学生,期中考试刚刚结束,我考得很不好,几乎是全班的最后一名。只有一个很客观的原因,我没有作弊。在班里,a和b等都是什么都不学的学生,可都“考”了四、五百分,压在我头上,我只考了三百多分。老师对a和b大加夸奖,而对我尖酸刻薄。在班会上,很多话都是针对我一个人的,而且说得很尖酸,我感很伤心,很痛苦。
我不知道这次考试我没有像a和b那样抄,是对还是错。你不抄,别人抄,到时候人家就是压在你头上,老师就是认为你是个朽木。班里的中等生还可以承受,但对于我这样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后进生,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真的很难忍受!作为一个后进生,往上爬很不容易,可是在前进的路上,却没有公平可言!我需要老师的理解与鼓励,可现在虽然爬上一点———靠自己的努力爬上了一点,换来的却是老师冷漠的眼光与无奈的叹息。老师哪里知道,a和b他们根本不如我,他们的成绩是抄来的!
我感到希望是那么渺茫,我厌倦了,真的。我现在该怎么办?下次考试是不是我也要抄?
文/心如刀绞
谁来回答他的问题?谁来为这位“心如刀绞”解开套在他心上的绳锁呢?我们有时候真的太残酷了! 就在学校这样的地方,我们居然还有这样的老师在鄙视一种诚实;我们居然还有这样的“灵魂工程师”在与谎言者们狼狈为奸;我们居然还有这样为人师表的人在玷污一个少年纯洁的心灵! 然而更可怕的是,我们竟然无法去阻止这样一种行为,我们竟依然将这种人称之为“老师”!
从一块空地驶往另一块空地
风吹空了一切
我分明看见,深草里站着一副牛骨
它无愧于一个注视者的平静
请告诉我时间的深处的秘密,请说话
请给出黄昏的另一种解释
----- 宁夏灵武市中学学生杨森君《诗刊》2003·2
看来,我们现在必须要对中国的教育给出另一种解释。
什么是教育?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在中国很不好回答。在我们当下的教育理念中,教育似乎只是一种知识层面的东西,它把受教育者看作是一个刚建成的图书馆,然后从小学起就开始正式往里搬书,路经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到硕士、博士。其学位的高低往往是取决于你读了多少书、做了多少作业、掌握了多少知识。如果你掌握了,那么你就能考上大学、研究生;如果你掌握得比其他人要好,那么你就能考上重点中学、重点高中以及重点大学。等有朝一日你从大学毕业了,或者说你带上了硕士、博士帽之后,那么你的图书管也就可以准备开业了,而图书管规模的大小也就取决于你学历的高低。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对外营业,接待下一批学员,学费视社会需求而定,市场经济嘛,这很正常。读得起的请进,没钱的站一边去,别挡着道。要么你去找希望工程商量商量。要么你就去找一下《北京青年报》,只要你的资料和照片上了北青报那就准保有人给你赞助,去试试吧。只要能进了大学就一切好办了。不过,假如你连大学都没有考上的话,那你的图书馆就开不了业了。自然会有人来把你的图书馆贴上封条然后告诉你,你连营造执照都没有所以你开不了业还是待在家里看看再说吧。
这就是现在中国教育的状况,而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也就为这样教育理念提供了比赛的舞台。或者反过来说,正是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从而导致了所谓教育必须是要以这样的理念为基础的。而除此之外,其它的东西只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附加物,比如说素质教育。
但是,我们现在的麻烦是,你不知道那些开着业的图书馆里还能不能借到书,因为很有可能那些经营者们出于利益的驱动早已把图书馆改成播放三级片的录象厅啦! 于是你可能就怎么也想不明白,人怎么就这样了?那孩子小时候不是挺好的吗,怎么长大了变成这德性啦?
这就是我对目前中国教育给出的另一种解释。一种叫“图书馆”理论的解释。
那么,一个以培育人类良好心智的“图书馆”何以会变成一个播放三级片的“录象厅”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在帮他从小往里搬书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在摆放书之前,你首先要把书架擦干净,这叫勤劳;在摆放书之前,如果没有书架,你最好自己去做,这叫学会生存;在做书架之前,假如发现连木材都没有,你一定要自己去森林里找,这叫自力更生;假如在寻找的过程中遇到雷鸣闪电你一定不要退缩,这叫坚强;假如你一连几天都吃不上饭你必须坚持,这叫承受苦难;假如你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受伤的小鹿时你务必要呵护好它,这叫珍爱生命;假如那只受伤的小鹿告诉你它妈妈在哪里,你一定要把它送回它的家这叫责任;假如你最终由于种种原因你依然没有找到木材,你要真实地告诉父母和老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叫诚信……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这样做。而且我们不仅没有这样做,还反而这样告诉孩子,你不用搬书,妈妈会帮你搬的,你只要好好看就行了;书架用不着你擦,爸爸会帮你擦的,你只要认真学习就行了;假如这个书架孩子你不满意的话,让姥姥去帮你买一个最好的,钱多少那无所谓;孩子你什么事都不要做,袜子短裤书包手巾包括你的脚我们都帮你洗;孩子如果你受了委屈可要告诉爸爸啊,我会去帮你作主的;孩子你想不想吃穿山甲爷爷一定想办法给你买去;啊呀,孩子你拣到100块钱啊,太好了,要不今晚咱们去撮一顿?孩子,爸妈明天陪你去玩去,你就跟老师撒个谎说你奶奶生病了要陪她去医院;你们一定要好好复习功课明年一定要考上大学,其它都是次要的明白了吗?这是老师今天在班上跟我们说的……
于是,原本一个以培育人类良好心智的“图书馆”,就变成了一个播放三级片的“录象厅”。
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人的天性实际上是被一步步剥夺的。而人的很多品行也是这样被一步步塑造的。包括诚信与谎言。
十大谎言
多年以前,我们家曾经用过一个保姆,17岁,来自外地一个偏僻的农村。这女孩是第一次到大城市来,看上去非常老实,话不多,干起家务活来还算不错。可是之后不久我就发现,这个看上去异常老实的瘦弱女孩嘴里经常没一句实话。这让我非常纳闷:一个世事未谙初出茅庐的小女孩,怎么看也不像经历过什么世面的人,怎么说起谎话来却如此炉火纯青。于是我有一次就问她:你为什么要说谎?有什么事你直说不就完了,为什么要对我们撒谎?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乡下丫头,初来咋到,面对雇主的严厉责问,肯定会觉得无地自容或至少也会满脸通红。嘿,你看她什么反应也没有,嘴角还抿着一丝微笑,双眼无光地看着我。倒像是我说错了什么话似的。这件事曾在我脑子里很长时间都转不过弯来。我一是想不明白她什么连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都要说谎?二是为什么一个未经世面的弱小女子说起谎来如此镇定自若?三是在根本没有必要说谎的背景下她为什么仍然要说谎?后来才听别人说,那地方的人都那样,说起谎来像张艺谋说戏似的,还充满了激情。这件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耿耿于怀。
我们可以想象像,当你拿起一张报纸兴趣盎然地读着一篇精彩的文章并回味无穷,但不久就听说这事全是编造的,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说哪天你又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感人的故事并泪湿衣襟,事后听说这又是假的你是否会觉得你的泪流得有点傻?其实这事几乎每天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不信我带你去看一看!
当2003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不久,已经有人为2002年总结出了“十大谎言”,就像中国人总是喜欢评比什么“十大国内新闻”、“十大体育新闻”一样,“十大谎言”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更接近于老百姓的生活。请看:
谎言一、楼盘谎言
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一直火爆异常,然而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同样谎言多得防不胜防。2002年是北京房地产市场“暴动”的一年,很多上当受骗的消费者纷纷举行各种“暴动”,以抗议房地产商的欺诈行为。如果你走在北京的马路上,随便就可看到在那个楼上挂着消费者对谎言开战的抗议语。
谎言二、mba谎言
什么东西只要到了中国就得变形,mba也是。2002年是中国的mba走向自我毁灭的一年。由于这两年mba学费一路攀伸,从而使那些利欲熏心者开始造假。比如有一家听起来很国际化的所谓培训中心,谁都可以入这所学校。因为入学考试是开卷的,毕业也不需要写毕业论文,只要你交上一万美金就一切ok了。包你在一年里拿到一张金光闪闪的mba文凭。
谎言三、处女谎言
或许是现在处女太少,于是有些人就利用目前很多人为了某种需要而“求处心切”的心理,干起了人造“处女膜”的勾当。一颗像感冒药一样的东西,300元一颗,并声称吃下去后你就可以变成处女了,不管你是 18的少女,还是60岁的老娘们,都管用。据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大夫说,那种所谓的人造“处女膜”, 实际上是一种结构很简单,并能产生简单化学变化的药品,类似于各种外用泡腾片,根本不值几个钱。
谎言四、真情谎言
每到逢年过节,商家就会各种各样的打折招牌。什么买 100送60、什么“真情回报,买一送一”、什么“寒冷冬日送温暖,全场6折”等等。然而据一位经济学博士指出:假设以消费者购买100元以上物品获得60元“回馈(卷)起算,你买来买去最终的折扣不会超过70% 。所以说买的永远不如卖得精。
谎言五、健康谎言
2002年,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等待一种所谓“滴血验癌”的应试。然而一度曾让不少人兴奋不已的所谓“滴血验癌”, 据东南大学的陆祖宏教授说,其实这种技术预计再过10以后才会被人类熟练掌握。所以社会上盛行的所谓“一滴血可验几十种癌”的说法均不可信。另外,类似的谎言还很多,比如商店里坐着几个穿白大褂的人告诉你,你掏点钱我就可以用这个仪器帮你测病,于是山东就在一个给老人送健康活动中,所有的被测的老人都成了“糖尿病”患者。
谎言六、成功谎言
如今只要你走进新华书店,就可以看到各种有关成功的书。其实这中间有很多是那些“枪手”们制造出来的。这些人本无任何成功经营,却靠着从互联网上扒取下来的大量资料,拼凑拼凑,一星期成功地完成一本关于成功的书。封面上,一个潇洒的老外风度翩翩……
谎言七、美丽谎言
2002年,随着电视上“韩流”袭击,所谓“要想美先变鬼”的理念开始流行大陆。于是,大量求美心切的少男少女们走进美容院寻求“美丽庇护”。一位12岁的少女打算割“全智贤”眼皮;一个18岁的女学生则要求大夫把自己“整”成金喜善。于是,为了美容,历时两年忍痛打断颌骨在所不惜;又于是,为美齿不成反毁 9颗健康牙,好端端的一个姑娘为追求身高下狠招,先断腿再插钢针……这就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幕幕“美丽谎言”。
谎言八、避孕套谎言
曾有媒体纷纷报道,一种可以有效防止艾兹病的新型避孕套已被研制出来,名谓“液体避孕套”。它不仅能快速杀伤人体精子,达到避孕目的,而且还能快速杀死艾兹病毒以及各种性病病毒。然而没让那些人高兴几天,一些政府官员及艾兹病防治专家便出来证实:液体避孕套不能防爱滋病。
谎言九、专家推荐谎言
2002年,不管是在电视还是在报纸广告上, 打着专家和权威机构的招牌来为产品做广告的企业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个别科学家借中国生化学会的名义与某保健品厂家进行商业炒作,致使国家一级学会被指作伪证。于是,中国科学院不得不在2002出台了院士道德自律十戒,以有效遏制“专家推荐谎言”的继续泛滥。
谎言十、招生谎言
有一家公司在报纸上竟然这样写着:“只要交给我们公司 2.16万元钱,就包你能上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你高考落榜甚至分数低于300分也没关系。”这样的谎言居然能够在报纸上如此刊登,真让人怀疑现在还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让人相信的。
注:以上“2002十大谎言”是我从2003年2月出版的《文萃》杂志上摘录的,并在内容和文字上作了一些修改。
教唆孩子说谎的学校
看来,谎言已经是铺天盖地了,我们似乎无处可逃。人都已经像蜘蛛一样被编织在一张张谎言的大网中。从吃的到到住的;从学习的到健康的;从心灵的到权威的,一切真实似乎已经被颠覆。我们不知道在何处才能找到真实,我们不知道在哪个空间里我们还有把诚实来真诚品尝一次的机会。即便是在三亚那阳光明媚的海滩上,我们依然逃脱不了谎言的追击:当你听到“活虾五元钱一斤”而欲饱餐一顿的时候,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如果你想兑现那“活虾五元钱一斤”的谎言,那么你首先就得点上几百元一斤的鱼,否则你就滚蛋!
我的视力在被猥亵中失明
我的听力在被摧残中沉默
我的感觉在被强暴中泯灭
我的情感在被侮辱中哭泣
我的理性在被颠覆中颤抖
我的信念在被扭曲中变形
我的人生在被劫持中坠落
我的未来在被欺骗中毁灭
----- 作者当下的心情
“阳光下的罪恶”,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今天,当我们在阳光下一次次被谎言所欺骗时,那么,人类是否还有尊严可言?
让我感到更无法容忍的是:在我的写字台上放着两本书,一本叫《火与冰》,作者是北大一位文学硕士,他叫余杰。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他才25岁。此书是献给北大建校100周年的。老实说,这本书写得不错。尽管我还没有细读,但作者敏锐的思维以及强烈的批判性已经让我为之关注。但,我发现了一件怪事。在这本书的封二上,有这样一段话:“本书出版后,在全国思想文化界引起巨大轰动,荣获多家报刊评“全国十大好书”、“全国十大畅销书”,余杰也被评为“全国十大新锐作家“之一。”
这事就怪在这儿了:大家知道,一本书肯定是印刷在前,出版在后,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事。一本书能不能获得读者的好评,也肯定是在出版以后才知道的。就像我在 1992年出版的那本《崔健在一无所有中呐喊----中国摇滚备忘录》一书,社会对这本书好评如潮是在这本书发行以后才会产生的,这应该是一个常识。后来有一家报纸把这本书评为了“1993年中国十大畅销书”之一,那是在该书出版后一年左右的时候我才看到的。但《火与冰》这本书却不是这样,印在封二上的这段话,就顺序而言,它一定是在这本书的出版之前就已经发生的事。也就是说,在这本书尚未出版之前,那段文字已经印在封二上了。那么,我现在的问题是:连书都还没出版,你怎么就已经知道“本书出版后,在全国思想文化界引起巨大轰动,荣获多家报刊评“全国十大好书”、“全国十大畅销书”,余杰也被评为“全国十大新锐作家“之一。”了呢?莫非出版商有特异功能?能遥视本书出版后的一切前景?我原本以为,我买的这本书可能是再版的,而这段文字也可能是在再版时加上去的。然而我仔细一看,这本书出版于1998年4月,而且是第一版。
显而易见,这又是一个谎言。我不知道这本书出版后是不是获得了那些荣誉,即便是,那也是以后的事。至少,那段早就印在封二的话无疑是一个谎言。
如果说,写在《火与冰》这本书封二上的那段文字毕竟是余杰在写完书以后的行为(我相信这不是余杰本人的行为),那么,还有一本书作者却竟然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已经几次三番地这样写道:
“《我是韩国人》出版以后,很多读者写信或是打来电话……”(131页)
“复习后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有一帮人总想找我的麻烦……导火线是我写得《我是韩国人》……(135页)
“自从我出了《我是韩国人》这本书,不管走到哪里,几乎所有的人……
(155页)
记得我在阅读该书时,几次被这样的语言所折腾得脑子僵硬,就像白痴一样,半晌回不过神来。
这本书就是我们央视那位著名的主持人,崔永元先生向我们所竭力推荐的《我是韩国人》。说实在的,我很欣赏那位韩国人,他的那种骨气,那种拚搏,那种身为富家子弟而甘愿漂流他乡的孤独奋斗,是我们现在很多青少年应该学习的。但就是这一点我怎么也搞不明白:书还在写作的过程中,连出版的影都没有,怎么就已经知道该书出版后引起了什么什么,还写得活龙活现?是不是我的智商太低就是明白不了,还是因为“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反正我是真的搞不明白。这就像一个从未生过病的人,有一天他却突然对别人说:在我未来生病的那几年里,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我那情人还专程从国外赶回来看我,真的,我实在是感动得不行……你说如果你碰上这么一个人,你会怎么想:这人不是有毛病就是脑子有问题,对吧。所以,我希望以主持《实话实说》而著名的主持人崔永元先生能给我一个实话实说的说法,以免让我这种脑子一根筋的人老是为此而夜不能寐,拜托了。
我之所以这么叫劲,是因为我可以忍受在物质上被别人骗一把,因为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但在精神上我真的希望能有一块纯净的空间,假如有一天连这个空间里都挂满了谎言的倒影,那么人类也就无可救药了。
2002年的某一天,在西安市的双水磨小学里,发生了一场悲剧。一个只有 7岁的该校一年级学生涂迁,因为没有完成规定的作业而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外。然而生性好动的小涂迁却自己跑出了学校,结果在一个人工湖边玩耍是不慎跌入水中被活活淹死。就这样,一个幼小的生命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失去了生命的存在。然而,这还不是真正的悲剧。
当一个生命失去是由于被老师罚站之时,因此该老师和学校理应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就在此时,一场让我们灵魂发痛的闹剧开始了:事故发生后,该校从校长、班主任老师以及涂迁班上的同学竟一口咬定:那天涂迁根本就没来上学,且信誓旦旦,众口一词。其中就有一位是涂迁的同桌同学,这位女孩斩钉截铁地面对媒体说,涂迁那天就是没来上学! 就这样,在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所在的“教堂”里,从主教、牧师到刚入教堂的全部修女,在其祷告的过程中向世人撒下了一个弥天大谎!
我们什么时候丢了诚信?
培根在他的《论真理》中有这样一句话:“谎言是直对着上帝而躲避着世人的。”然而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的谎言制造者却同时面对着上帝和世人公然撒谎。那上帝就是那一颗颗尚未被玷污的幼小心灵,那世人就是媒体、社会和法律。但是,上帝在被教唆下已经失去了崇高,而世人也被再一次的玩耍和愚弄。真正在哭泣的,只是涂迁的父母以及涂迁在天之灵的眼泪。
然而这个世界毕竟还存在着一丝希望的灵光,在正义的感召和内心痛苦的挣扎下,一位涂迁的同学终于向世人公布了事情的真相:当涂迁事件发生之后,学校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造假行动,从校长、班主任到老师,他们为了逃脱自己的责任,竟集体教唆孩子们说谎!我觉得这件事应该被列为2002度“中国十大谎言”之首。而且我们还应该在教育部的门口刻上一个耻辱碑,上面应该这样写道:为缔造谎言的活人们默哀。
“老师说过诚实才是好孩子,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这就是那位最终说出真相的孩子之心灵独白。可想而知他是顶着多大的压力来挺身而出的,这一定需要很大的勇气。对于这么一个幼小的孩子,他要忍受多大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啊! 我不知道他今后的境遇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他今后的前途会不会因为这一次诚实而变得扑朔迷离。说真的,假如那时我是北大、清华的校长,那么我一定要接纳这位学生,尽管他或许考试的成绩不够分数,但他至少是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在这么多虚假者中唯一能挺身而出的人,这就够了!
明天你是否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