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心理素质影响学习效果
古人说:“两军相逢勇者胜。”强调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效果产生的重大影响,与现代心理学的看不谋而合。你会发现,尽管大家都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受同一位老师教诲,甚至智商也接近,学习效果却很悬殊。这个“落差”往往是心理素质的差异造成的。
怎样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呢?
首先,要对外语保持长时间稳定而积极的态度。这可以归结为“恒心”两个字。有了它,才能像蚕吃桑叶一样,一口又一口,坚持不懈地去啃,直到预定目标顺利攻克。
其次,还需要一定的自律能力。恢复习时不复习,遗忘规律就会无情地吞噬着你的一部分记忆成果;该补漏时不补漏,漏洞就会不断积累扩大。所以,需要有自律能力,约束自己按科学原则去运转。
2,看写读听背----多管齐下效率高
一般来说,大家学英语都有各自的一套办:有的只爱大声读个不停,有的只爱闷头看个不休,有的不写就记不住,有的不听心里就没底。
这些方,虽然都有一定的作用,但记忆科学通过大量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眼手口舌脑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快更深地在大脑皮层上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象。
学外语尤其需要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否则,搞不好学成“残疾外语”----眼能看口不能说的“哑巴外语”,或一听就发慌两耳一抹黑的“聋子外语”。
3、“活”单词与“死”单词
经常听说某某发下宏愿:要一口气背下一本几千甚至几万词的字典,认为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单词量问题。不幸的是,这样做的人,大部分都失败了。背了若干遍的单词,仍很难在脑子里生根,不是很快忘掉,就是搅成一团乱麻。
因为他们背的都是脱离了句子和课文的“死”单词,大脑对这类东西格外难以留下印象、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拿自己做过对比实验,结果:记住18个有意义的音节,只需要9遍,而记住18个无意义的音节,却用掉了80遍。不仅如此,孤立地背“死”词,还难以掌握它在句子中的灵活用。因此,即使记住了一部分“死”词,它们也多属“残障人士”罢了。
如何使单词“起死回生”呢?我的办是--一背课文!
课文不局限于教科书,也可以是讲演稿,新闻评论,散文....总之,就是能把一个个冰冷的单词变成生机勃勃的故事的文章。在大量的整段的背诵中,多次的重复不断激活记忆的单词,其用自然而然就深入骨髓了。实际上,这种“深入骨髓”就形成了学语言最重要的“语感”!
4、复习间隔合理,可以省时高效
英语是一门记忆量很大的学科,有效的记忆就成了一个关键。
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是个记忆力超群的人。人们问到他的记忆秘诀,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重复被人们称为学习之母。不重复,记住的知识就会在遗忘率的支况下,不多久就只剩下一点儿“残汤剩饭”。心理学家发现:两次复习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30分钟,但又应小于16小时。因为,在已经记清了一批单词的情况下,如果在30分钟内就开始复习,不仅不能提高记忆效果,反而会对大脑巩固原有记忆内容的生理过程形成干扰,是弊大于利;而16小时以后再复习,被遗忘的单词就比较多,白花了精力。
5、把英语作为一门文化来学
正如不懂中国文化就不能理解“中庸之道”、“墨守成规”一样,缺乏西方文化常识就难以理解什么叫“thisismywaterloo!”(“这是我的滑铁卢!”指一次失败。)、“lobbyist (院外的人)”是些什么人(指影响议院政策的院外活动人士,多为以前的政客或律师)。
因此,要想把英语学深学透,必须把英语不仅仅作为语言,而且作为文化去感悟!而这,在我看来,也许是英语学习最有魅力的地方。
最后一次“练兵”,甘当“苦行僧”
1997年暑假,学校安排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进行6天的军训,希望通过艰苦和高强度的训练,好好磨练一下这些独生子女,以便以更好的心态迎接更紧张的学习和高考。爸爸以前说过多次,就是花钱,也要为婷儿找个军训的机会,把她好好“打磨”一下。这下真是求之不得。
我们原以为学校会选一个条件艰苦的地方搞训练,没想到训练地点竟在风景名胜青城山,而且是一所条件不错的部队疗养院!
刚去时,婷儿和同学们还在怀疑--一这个疗养避暑的好地方,能给人身体和意志的锤炼吗?第二天一开训,孩子们才知道这里的“厉害”。
此时的婷儿早已树立了正确的苦乐观,她在初三下学期就已经和爸爸说好,要以“苦行僧”的方式大干3年半。这种“磨其筋骨”式的锻炼,可以说是激战前的最后一次“练兵”。
在这种积极的心态下,婷儿很快就适应了紧张艰苦的军营生活。艰苦紧张的军训生活在她的笔下都变成了一件其乐无穷的事:从她选出的3篇“军训记趣”中,可以真切地看到,婷儿和她的同学们是多么生气蓬勃:
站军姿
今天是军训第一课----练习站军姿。在青松环绕的操场上,我们按照教官连长的要求调整好身姿,同学们顿时变得精神抖擞,充满朝气。连平时被戏称为“青蛙”、“骆驼”、“小虾米”的几个人,也有了点儿“英姿飒爽”的味道。连长说:“今天先站一个小时,看能站倒几个。不行的就打报告喔!”
阳光灼人,不到5分钟,就有人一声“报告”败下阵去。我早就汗流浃背,脚也胀痛起来。时间好像一只小刺猬,在我的脚上扎来刺去,就是不肯快点走。“哇一一”有人吐了。我的胃也翻腾起来。此刻,时间又变成了生石灰,一点一点地撒进胃里,越漤越疼。我咬紧牙关,反复默念着连长的话:“这是意志与身体的拼搏,正是磨练自己的时机、就看你们对自己怎么要来求。”我念着,忍着,突然觉得全身发冷,三伏天竟打起寒颤来。又坚持了几分钟,我两眼一黑,向前栽去,心里一慌,一声“报告”脱口而出....
坐在阴凉的大树下,连灌几口凉水,我才缓过劲儿来。望望浓密的树冠,我真舍不得离开这里,身旁几个休息了很久的同学也没有离开的意思。还练不练呢?我不禁犹豫起来。一低头,树下稀疏的小草让我猛然惊醒:难道我要做柔弱不堪的草吗?不!我使劲站起来,硬撑着向站军姿的队伍走去。
在三伏天,在骄阳下,我和同学们一起,站成了一棵棵青松。
紧急集合
“....”紧急集合的哨声划破了寂静的夜晚。随着一阵忙乱的脚步声,我已经站在了操场的队列中,正想借着夜色的掩护揉揉的睡眼。连长已经凶巴巴地下了命令:“跑步两公里。跑步----走!”
我和几个同学排在末尾一行,不由得有点心虚。无意中一回头,只见无边的黑夜张牙舞爪地在后面紧追不舍,我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惧,赶紧向前跑去。
“哇!有鬼!”康果果突然在我耳边小声叫了一句。
“啊!”我惊得一抖,“讨厌死了,吓唬人。”
“这有什么好怕的?”熊宇一边大口喘着气跑,一边说,“我都被鬼咬了三口了,还没被毒死呢!”
“我被鬼咬了五口了,毒死五个鬼!”胡步聪接着说。
我们几个被逗得哈哈大笑,刚才的惧怕早抛到天外去了。
“再说,小心变成鬼、”包玉婕笑着说。
“我要变鬼就先吃排长---(一束手电筒光照了过来。呀!是排长!)--一的手电筒。”我们又爆出一阵笑声。
“干什么呢?落在最后!”排长边跑边责备我们。
康果果一本正经地回答:“报告排长,我们是断后的,掩护部队前进。刚才我们还和几个鬼打得厉害呢!多亏排长救我等一命....”说着说着,康果果再也忍不住了,“哈哈”笑了起来。排长忍住笑,板起脸说:“别闹了,快跑,断后有我呢!”
拉歌比赛
一整天的队列训练,把我们累得东倒西歪。正想利用晚上的时间休整休整,却被叫到礼堂集合。“又要干什么呀?”大伙儿嘀咕着接班坐好,一个个无精打采,揉肩捶腿。连平时最活跃的张戟也耷拉着脑袋,昏昏欲睡。
连长过来四下一看,自信地笑了笑,随即大声说道:“同学们!为了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今晚咱们搞个拉歌比赛,好不好?”“好----”沉闷的空气顿时活跃起来。“我宣布,高一同学一组,高二同学一组,比赛开始!”
话音刚落,我们高一就抢先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高二也不示弱,“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随即响了起来。高二的人少,声势渐处下风。段燕急得圆脸通红,索性一甩大辫子,站到最前面的座位上,指挥高二唱起了在学校得过奖的“红色娘子军”。顿时,高二士气高涨,歌声随着她的手势时高时低,时急时缓,一下就占了上风。高一岂肯示弱,一曲“保卫黄河”充分显示了人多的优势,磅礡的声浪又把高二压了下去。高二又出新招,赵曦随着“北京的金山上”跳起了优美的藏族舞,欧鹏又在“男儿当自强”的雄壮歌声中表演起武术....
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比赛到了白热化程度。大家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彩,满身的疲劳呢一一早不知跑哪儿去了。
走出迷惘期,顿悟在星空下
心理学家说的,随着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现代人类的青春期也在延长,青春期要在青年开始对家庭和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才会结束。在高中阶段,婷儿和同学们设想未来生活的频率越来越密集,他们常常在英语课练口语的时候,讨论对各种职业和生活方式的看,但仍然很少有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理想和志向,也感觉不到谁有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婷儿也是这样。
我们从初中就在关注婷儿的立志问题,现在更是越来越多地和婷儿讨论这个话题:你什么时候才会有可以称之为“凌云志”的远大理想?
婷儿也常常为此而苦恼。但她认为这也不能怪她,因为许多同龄人的“凌云志”就是考大学,而考大学对婷儿和她的同学们来说,是手到擒来的事,根本算不上理想。可以说,从他们考入外语学校高中的那一刻起,他们就都等于已经考取了重点大学。而且很多人的“大学梦”只不过是为了改变个人的生存条件,婷儿也看不上这种理想。谈来谈去,婷儿又羡慕起那些早就迷上了文学、美术或音乐的人来了,对他们来说,每天从事自己的爱好,就是在一天天走近自己的理想。
婷儿渴望的就是这种理想,这种让她感到“每一天的努力都有价值”的理想。她苦苦寻觅着,直到有一天,一连串偶然的细节,深深触动了婷儿的灵魂,她终于意识到了自己这代人的历史使命:
顿悟
16岁生日前后,我常常陷入一种陌生的心境。表面上看起来,我还是和往常一样勤奋而快乐,每天都忙着和代数符号、英语单词和作文的格于纸打交道,加上班干部和学生会的工作,经常忙得连洗袜子的时间都没有。然而我的心里却不时袭来一阵空虚和迷惘,我弄不清自己为什么这么努力,是惯性?还是环境的压力?我究竟想过怎样的一生呢?这些问题久久地困扰着我,直到暑假来临。
从学校回家后的第一个周末,我和父母去乡下的水果基地参观。我正在巴士上起劲儿地聊着学校的趣事呢,突然,一股恶臭迫使我闭上了嘴巴。探头一看,堵车了,路旁竟是一座黑鸦鸦的垃圾山,足有几百个拣垃圾的农民,正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山上争抢刚从城里运来的垃圾。
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在乘客们的抱怨声中,那部描写垃圾部落的中篇小说《青城之矢》,闪电似的在我脑海里过起了电影。看起来这些人和小说里的“垃圾虫”一样勤劳,可就是得不到正常人的生活。没想到,纸上的场景活现在眼前的时候,竟会如此令人震惊!爸爸和妈妈也很吃惊,他们小声议论着:沦落为“垃圾虫”的农民越来越多了,每个城币都有几个垃圾部落,每个垃圾部落里,都有一群在垃圾中生长的失学儿童....
是的,眼前就有这样一个儿童,她孤单地站在垃圾山下,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我,蓬乱的头发里夹着纸屑,手里抱着一个只有一条胳膊的布娃娃。看见被垃圾车堵住的车流又开动起来,她突然咧开嘴灿烂地一笑,并让她的布娃娃用独臂和我再见。
这情景让我难过得想哭。
垃圾山迅速地从视线中消失了,那个小女孩和她的布娃娃却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半年后,我又和父母谈到了这件事。我困惑地问:“他们也是鲜活的生命,他们也是中国公民,为什么他们只能有这样悲惨的命运呢?”爸爸和妈妈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如果我想研究,可以参考刚出版的一本书。
我抱着那本厚书足足啃了一周。根据书中提供的统计数字和分析报告,我推导出来的答案是:这些“垃圾虫”只是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小部分。他们没有资金,也没有文化和技术。在低素质劳动力过剩,经济还不够发达的现阶段,社会还没有财力来救助他们。在中国真正富起来之前,他们只能在贫困和犯罪中继续挣扎。
这个无奈的结论深深地刺痛了我。希望中国快点富裕起来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走上阳台仰望星空,点点繁星中似有小女孩渴望的眼睛。就在这一刻,我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冲动:我要把我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我要以科学文化知识为杠杆,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让贫困的儿童都能上学;让需要救助的人都得到救助....这沉甸甸的使命感把我的心填得满满的,从此以后,我每一天的努力都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