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刘墉 课外书读物
在台湾听朋友说“透天厝”,我总是不懂,直到自己在美国的房子开了天窗,才渐渐体会透天厝的道理。
“头顶上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是多么好的事!”或许这是直到近代,人们才有的感慨。过去谁没有一间透天厝呢?甚至愈穷的人,愈会举头见天。
记得小时候常去的一家电影院,里面灯光一暗,就清清楚楚地看见屋顶上的破洞,阳光、白云或雨水,都由那里漏下来。有时候电影里下雨,电影院里也下雨,真是太有临场感了。只见人们躲来躲去,四处换位子,甚至有人撑起雨伞,引来一阵叫骂。
听来多像笑话,但有什么比这更生活、更童年,也更真实的呢?
当然,也有那建造豪华,却真透天的房子。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罗马的万神殿,直径一百四十二尺,能容纳上千人的大殿,居然没有一根横梁。四周弧形的石造屋顶,一齐向中央聚拢,簇拥着一片小小的天窗。
初入神殿时,真被那伟大的景象震惊了,只见一条细细的光柱,由屋顶斜斜射入,下面的人们,居然没有一个敢跨入那片光柱中。大家绕着光柱行走,仰面向天礼赞。
才知道阳光是如此庄严而神圣,走在一片朗朗的阳光下,有谁会礼赞?倒是那透天神殿中,一道跟外面同样的阳光,能引起如此的感动!
于是我自己拥有的天窗,就愈发引得遐思了。
装天窗,竟出于台北朋友的建议:
“能住平房,多好!而今在台北,有几人住得起透天厝?要想透天,先得通过楼上邻居们的脚底,你能自己拥有一片天空,还不好好享受一番?”
不过两日,天窗就装成了。那是一个四尺乘四尺的方窗,预先订制好,只需在房顶锯个洞,把窗子放下去,外面铺上柏油,里面略加粉刷,就完工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