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读懂金融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金融能为气候变暖做些什么——碳金融(2)
    金融能为气候变暖做些什么——碳金融(2)

    发达国家在本土实施温室气体的减排非常困难,以日本为例,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4亿吨,按《京都议定书》规定日本2008年排放量应减为11.6亿吨,但其2002年的排放量已达13.3亿吨,不仅没有减少,与基准年相比反倒增加了7.6%。具有主动权的发达国家希望可以通过实施减排指标的国际合作机制将自己的排放“合法化”,因此碳金融的前景可想而知。

    ◆碳金融市场

    自第一宗碳减排交易成交以来, 碳金融的承诺总量和总金额增长都十分迅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市场自1996年至今已累计成交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原因当然是越来越严重的世界环境污染、核准《京都议定书》的各个国家努力实现其减排承诺、国家级和地区级的碳交易市场(如加拿大和欧盟2005年1月开始运行的排放交易市场)不断涌现。可以预见,作为一项既履行国际义务也有利可图的交易,全球碳交易量将持续增长,碳金融业也会蓬勃发展。

    有报道说,近几年发达国家将有约500亿美元的投资通过cdm渠道资助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的政府和金融机构积极设立碳基金,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截至2005年底,投入碳基金的资金已达30亿欧元,其中的2/3作为政府的采购工具,另外的1/3是私营碳基金。私营公司的介入是一个重大突破,越来越多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和贸易公司对cer本身以及相关的项目融资感兴趣。在这个特殊市场上,风险管理也变得更加专业化。

    致力于全球发展的世界银行专门成立了碳金融业务部门(carbon finance business unit),还设立了总额达10亿美元的8个碳基金,用于全球环境保护项目。2005年底,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就签署了《建立清洁发展基金谅解备忘录》。与此同时,我国江苏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江苏梅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也分别与世界银行签署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购买协议》,合同金额达7.75亿欧元,年交易量为1900万吨cer,这是世界银行在中国实施的第一批cdm项目,也是世界银行新型碳金融机制——伞型碳基金下的第一批项目。世界银行董事会于2005年12月6日正式批准了这两个项目,同意购买这两个项目的核证减排量。该项目的签署标志着我国与世界上最大的cdm买家——世界银行在碳基金方面的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排放大国日本也成立了日本碳金融机构(jcf),前不久该机构从保加利亚的一个风电ji项目购买了2008~2012年期65万吨cer。日本国际协力银行(ic)将为相关项目提供贷款,而三菱重工(mhi)则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ic还向世界银行原型碳基金承诺了1.8亿美元。

    2005年初,一家私营公司merzbach group公司宣布正式成立merzbach mezzanine1号基金(mmf1),为以减排额购买协议为基础的项目提供长期碳融资服务。该基金首批共从私人投资者处募集2000万美元,公司打算将mmf1基金的规模设定为1亿美元,同时使该基金与传统的碳基金互为补充。该基金将与世界银行碳金融业务一起合作。

    设于美国的一个“自愿性”温室气体减排额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也不甘示弱,其月份co2成交量高达13万吨,交易对象大多是2006年的排放许可权,近期的交易价格在每吨0.9美元左右。

    伦敦也是正在迅速崛起的一个碳金融中心。它是“气候变化资本”的发祥地,出现过第一家专门办理与碳有关业务的银行。“碳托拉斯”也起源于伦敦。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