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酿好每一坛酒,烤好每一块面包(4)
这种现象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有详细的经济学分析,该书作者是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谢林。这本书从博弈论的角度讲述了很多起因合乎情理,结果出人意料的例子。当一个演讲者意气风发地走进一个房间,站在讲台上,却发现前几排座位都是空荡荡的,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其实没有任何人操纵听讲者的行为,只是每个人都不想坐到第一排,自然而然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公路上连续好几公里都在堵车,可前方并没有任何交通事故或障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车与车之间保持的距离比较小,前面的几辆车一个不经意,偶尔慢下来了一次,那么这个停顿将波及后面一辆接一辆的车,最后蔓延到整条公路。这是宏观上的结果。可是从微观上看,我们会发现,每辆车都依然在缓慢地行驶。如果前方的确发生了交通事故呢?前面的司机带着好奇,驶过出事地点的时候都会减速甚至停下来看几秒钟,这很可能造成后方几个小时的大堵车。而后面的司机在路上堵了很久后,行驶到了出事地点,就更不愿意赶紧绕过,而是放缓速度再多看几秒钟。这样的恶性循环会造成更大更持久的堵车。所以,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个体微观行动的一点变化都可能是导火索,导致宏观结果的巨大改变。
微观动机导致的宏观行为就像是迈克?尼曼极微主义理念的音乐。尼曼在电影《钢琴课》里的那首名作the heart always asks pleasure就是用最简短的主题乐句配以特定的节律,一再地反复、变化、衍生、轮回,让情感波动的点点滴滴不断地浮现、拓展、绵延、渗透。它用简约主题的繁复变化,带动情绪的表达与转变,给人们带来不同于一般交响乐的感受,让人在旋律中无法自拔。
宏观市场是由无数个微观的个体组成的。他们各自做出自己的决策,却共同导致了他们自己都不可能意料到的结果,这就叫做自发秩序。亚当?斯密在两百多年前就开始对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研究了。他告诉我们,单个个体的力量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改变是微乎其微的。每个人只能影响身边的少数人罢了。除了路中央的老太太无人救助的问题,
看不见的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