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经济中发生了灾难,比如像我国“512”汶川地震,常识会告诉我们:灾难就是灾难,是财富的损失,是生活福利的下降。在第2章鲁滨逊一个人的“宏观”经济中,我们还指出灾难带来财富损失,使得鲁滨逊不得不增加劳动时间(减少闲暇享受),从而劳动产出会增加,但产出增加的量将小于财富损失的量,经济的总体财富水平下降,鲁滨逊的生活将变得更糟糕。这些结论在现在我们讨论的复杂经济中是否还成立?
首先我们需要细分一下冲击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地震这样的灾害,只是暂时的冲击。这种冲击使得财富减少(总供给减少),在原有的总需求下,就出现了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会在信贷市场上表现为购买债券的意愿下降(因为发行债券的家庭超过购买债券的家庭),于是债券价格下降,即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又反馈到产品市场上对总需求形成一定的抑制,总需求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家庭预计到这一冲击是暂时的,因此他们并不会完全按照财富减少量来削减自己的消费量,而是试图通过借贷安排来尽量维持原有的消费或者至少差距不大,于是利率上升对家庭消费的抑制有两个途径,一是抑制产品消费,一是抑制闲暇消费,结果在全社会产品消费抑制上反映出的后果是:产品总需求的下降幅度,比财富损失的幅度会小一些。这就意味着利率先上升之后有所下降,但是并不会下降到灾难前的水平。同时,对闲暇的抑制也意味着劳动时间的增加,劳动的产出会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财富减少对消费的抑制效应并未全部体现在减少闲暇上,因此劳动时间增加而带来的产出增加并不会达到所损失的财富数量那么多,即:社会总体财富水平还是下降了。由此我们得到的结论其实跟鲁滨逊经济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
至于价格,给定货币供给量没有变化,财富消费(总需求)的减少导致人们的货币需求下降,利率的升高也导致货币需求下降。因此物价升高了。
总结起来就是:暂时性的灾难冲击,带来了利率上升,工作时间增加,社会总财富(总供给)下降,产出下降,物价升高。
当然,“冲击”并非一定是指负面,也可以是正面的。比如重大发明促进了技术进步等。但这种技术进步的分析需要考虑劳动的边际产出变化。但可以明确的是,劳动边际产出的提高首先会产生替代效应,人们劳动更长时间,从而产出(总供给)增加;然后进入信贷市场,总供给增加导致购买债券的意愿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然后再反馈到产品市场,利率下降导致人们消费增加、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结果我们发现,这种影响劳动边际产出的正面冲击,带来社会财富增加,但是对工作时间的影响并不太确定。不过一些实证结果表明,有利冲击带来的后果通常是劳动时间投入和产出都比较高。
现在讨论第二类冲击:永久性的冲击。与暂时性冲击一样,永久性冲击带来财富下降,原有的总需求下出现超额需求,反映到信贷市场上就是人们购买债券的意愿下降,债券价格下降,利率升高;但是,高利率将反作用于产品市场,由于人们预期冲击是永久的,因此只能以财富损失量为标准削减消费量,这意味着利率上升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全部落在了产品消费上,于是产品总需求下降,且下降的幅度与总供给下降的幅度一样,两种力量相互抵消,结果是利率仍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劳动时间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总供给量下降的数量就是财富损失的数量。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