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产权、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3)
事实上,“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在一个社会中往往同时存在。我们所熟悉的事实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公有产权往往导致经济低效率,这是典型的公地悲剧;但是,同样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办一个企业、申报一个项目,乃至个人工作调动等等,都需要盖上无数的红头印章,这同样导致经济低效率,而此种现象恰恰就是“反公地悲剧”。而今,我国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某些领域仍存在大量的计划管理的流弊。在某些领域(比如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企业开办、劳动力管理等)行政审批项目过多过滥,甚至形成地域封锁、部门壁垒,使得资源得不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在某些领域(如金融、环保等),多头监管导致监管不足或监管过度。这些现象有着“反公地悲剧”成分。
离开经济体制这样的宏大问题,我们也很容易找到我国经济社会现实中面临的一些反公地悲剧的例子。“钉子户”这样的问题或许很有争议,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个不那么有争议的例子:高新技术的转让。据有关资料,中国大学研发的技术成功实现商业转让的不足10%。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如此低的技术转让比率原因在于大学研发的技术不注重以市场为导向。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同样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的决策与管理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制约,或者成果发明者与学校决策层意见相左,或者项目组内部成员互相牵制——这些问题都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特定的个人都有权阻止他人使用或转让新技术成果,因而也是典型的“反公地悲剧”问题。又如版权保护,虽然我们确有义务保护电影、dvd、音乐、文学作品等的版权,但是人们同样在关注版权过度保护之害。在一些过于保护版权的国家,我们看到许多纪录片退出了市场,或夭折于襁褓之中,因为要明晰所用资料之产权的成本实在太高了。我最近购买的一本英语辞典,第一页赫然印着“本社已尽力追溯版权,如偶一不慎侵犯版权,合法之持有版权者请与本社接洽”,这已经显示出新的作品创作中对于一不小心侵犯版权的担心,若版权真的到了赫勒所描述的“连一个音符也有版权”,恐怕也就不会有人编写辞典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