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自由交易的可能性后果(3)
品牌、营销和价格战成了各家乳业上市公司竞争的关键,而上游投资却严重不足。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散养模式下的奶农,既没有多余的土地,也缺乏资金实力去扩大再生产,更无钱培育更优良高产的品种,以至根本无法跟上乳品企业超高速发展的需求。为了争夺奶源,伊利和蒙牛的人员甚至为此发生过流血冲突,缺乏监管的私人奶站甚至无证“奶霸”也大量出现。
落后的农业生产与发达的商业零售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2006年起,席卷全球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产业链最底端的奶农们腹背受敌。政府为了控制通胀,对奶制品限价,迫使拥有产业链主导权的企业将压力转嫁到上游,而有钱有势的奶站进一步把重担压在分散无组织的奶农身上。结果就是从奶农到奶站再到奶企“层层造假”,形成了谁也无力改变的“囚徒困境”。
根据内蒙古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钱贵霞的研究,在整个奶业纵向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制品销售三个环节的投入比通常为75∶15∶1,利润比则为1∶35∶55。其中,原奶生产环节成本最高、利润最低、风险也最大。正是由于目前奶农投入和产出的巨大悬殊,每次出问题受害最深的也是奶农。
这表明,计划经济时代长期以来的工农“剪刀差”,在不对称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又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了。
而在现行国家所有、个体租赁使用的产权制度基础之上,“公司+农户”已经成为中国这些年所谓现代农业的主流模式,也是“一号文件”所极力推广的模式。
乳业的悲剧,再清楚不过地展现了:在一个落后的产权制度下,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也会变成坏的商业模式。
命门
那么,今天乳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孤立存在的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