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部金融史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并非尾声(危机年代)(4)(2/2)

    危机前夕,雷曼兄弟总资产639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7年gdp总和……

    在英雄辈出的华尔街,雷曼走到今天,绝非幸致。

    2003年,雷曼兄弟大规模涉足次贷产品,与贝尔斯登相比,雷曼的思路更为精巧,主要经营次贷高级衍生品——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与cdo相比,cds购买者根本看不出这是次贷产品,对原生贷款违约率更是一无所知。

    掩盖原生违约率的方法,也是金融工程。

    雷曼兄弟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不但是金融精英,而且是数学家和计算机编程高手。即使在今天,我们仍惊叹于这些模型构思的精巧。与cdo相反,cds认为次贷违约率很高,也对冲了各种违约风险,而且cds及其衍生品囊括了很多金融产品,次贷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理论上,即使次级房贷者大规模违约,对cds的收益也不会产生显著影响,雷曼兄弟似乎认为依靠这些金融工程模型完全可以规避风险。

    请注意,这里说是理论上,这一点很重要。即使金融工程模型再精巧,也不可能模拟人类心理,更不可能估计社会群体反应。

    何况金融工程的始作俑者是一批1929年大危机中失业的物理学家,穷极无聊把物理学方法嫁接到金融学,创造了所谓“金融工程”。如果金融工程能真能模拟市场,估计设计者早改行创造变形金刚了。

    在纷繁复杂的金融工程模型背后,无一例外有着致命的缺陷:模型假设不成立。无论多么复杂的金融工程模型也不可能囊括世间万象,所谓小概率事件,某一个时点概率可能很小,某一个时期来看却是必然。然而,金融工程高手们忽略长期,只求现在,这种金融工程设计无论如何精巧,本质都是不可靠的。

    曾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莫顿曾经慨叹自己的模型无效:“我们的模型没有错,是世界错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