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部金融史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7章 新世界的呼唤(美国独立)(8)
    第7章 新世界的呼唤(美国独立)(8)

    得到明确信号的州立银行并不配合,何况第二银行始终就是它们的眼中钉。没有第二银行搞清洗,他们可以放心的扩大信贷,市场并没有像第二银行预期出现紧缩。

    反击也没有吓倒国会,4年后,特许命令到期,联邦政府坚决关闭了第二银行。1836年3月,美国第二银行关门大吉。此后几十年,美国都没有成立中央银行。

    这么干,肯定是不对的。

    在某种程度上,第二银行制度设计存在合理性,虽然第二银行也定期搞清洗,但正是这种威慑力使州立银行在放贷时有所顾忌,信贷不会无截至扩张。杰克逊向市场发出信号,第二银行快完蛋了,威胁也就不存在了。

    银行过度扩张,实体经济已经不能支撑如此庞大的银行券,可是货币总要寻找归宿。第二个结果的消极效应也显露无遗:杰克逊把国债市场也给取消了,货币失去了最重要的对冲手段。

    货币自己找到的归宿,是证券市场:除了运河公司,1836年纽约证券市场还在交易38家银行股票、32家保险公司……

    杰克逊的处理方法,简单而粗暴。

    为收缩银行货币,1836年他规定所有土地交易必须使用金币或者银币;当年7月11日签署《铸币流通令》,强制推行金银币作为货币。

    自此,银行券,不好使了。

    提醒一下,第二银行恰好于1836年关门大吉,失去了第二银行,市场上的货币一下子好像消失了。

    通货紧缩如期而至。

    1836年11月棉花价格是15美元/公斤,到1842年就剩下6美分了。更可怕的是,货币收缩一旦发生就会产生惯性,到1837年3月利率上升到2~3%/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