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巨变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197章 一九八一年(2/2)
    高音喇叭很响,陈扬躲在千米之外也能听到,就是听不清讲些什么。

    政策非常明了,报纸上广播上,早已宣传得深入人心。

    按人均分配土地,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

    农业税和公粮,都按人头和土地综合计算,并张榜公布。

    对广大农户来说,最大的利好,是取消了了各种摊派。

    只保留了教育费和水利费,教育费每亩一块,水利费每亩半块。

    还有的好处是,只要完成了承包田的种植任务,你想搞什么副业都行。

    工业、商业、加工业,什么都可以干。

    也就在这时,一个叫“个体户”的新名词诞生了,

    在陈家村,最早的个体户也已诞生,是两家小卖部。

    陈扬还是不满足。

    因为像肥皂加工厂这样的企业,还是没有明确的说法。

    也就是说,创办工业企业,还得挂靠在别人的名下。

    落实家庭联产承包制,整整进行了一个星期,全村八百六十多亩水田全部落实到户。

    公平公开,童叟无欺,平均每人四分五厘。

    其实,村里还有旱地一百二十多亩,洼地田六十多亩。

    这些田种不了庄稼,又不能抛荒,也不能由大队来管理。

    最终经大会决定,这些田也分给农户,按人口正好是人均一分。

    陈扬家九口人,就分了零点九亩的孬田孬地。

    陈扬早有打算。

    可是,家在村东,地在村北。

    还好,陈扬家边的地,被陈东南和陈耀平两个分走。

    陈扬与陈东南和陈耀平二人协商,调换土地。

    关系好的人,一句话就行。

    就这样,陈扬家旁边的闲置土地,成了陈扬的自留地。

    谁也不知道,包括家里人,陈扬想干什么。

    陈扬也不说。

    虽然没有参加动员大会,也没参与分田到户的整个过程,但有关的文件和政策,陈扬了然于胸。

    很快的,工作队在陈家大队完成任务后,又去了别的大队。

    各家各户,倾巢出动,开始整理和经营自己的土地。

    就在这时,童小龙和童二子这对活宝,从公社工程队干活回来了。

    两个人成立了一个名叫“二童建筑”的工程队。

    工程队还是挂靠在公社工程队的名下。

    但是,牌子挂在童小龙家的门口。

    这俩货正发愁,牌子挂出去了,业务却没有一桩。

    俩货滴咕,陈扬没事干,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废物利用,把他扯出来当大旗使。

    陈扬正在他的小渔船上。

    小渔船停在岸边,陈扬坐在船头,一边垂钓,一边呷着小酒。

    嘴里还哼着他自己也叫不上名的小曲。

    童小龙提着一坛米酒,冲着陈扬喊道:“扬哥,我给你送酒来了。”

    童二子提着一包猪头肉,“还有猪头肉。”

    陈扬笑指二人,“黄鼠狼给鸡拜年,他娘的没安好心。”

    童小龙说,“扬哥,我俩想与你来个桃园三结义。”

    “我呸,呵呵……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柱香,可你俩他娘的配吗?”

    童二子说,“扬哥,咱是朋友,你不能见死不救啊。”

    “呵呵,你俩死了吗?你俩快要死了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