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百八十八章何人拏攫银河决(六)(2/2)
    也能算是一场进修。

    只要学业有成,大明还是能够认可的。

    想到这些,就对那些书生们一阵无语,他这样的大老粗都能够想得到,就不信那些书生们想不到。

    **

    江苏泗州。

    扼守淮河两岸及南北大运河由淮河入汴河的南端口岸,泗州城始设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距今已经好几百你年了。

    此地属于应天府的管辖范围。

    随着衮州被清理之后,大量的官吏,携家带口的出逃,有一部分人就逃到了这里。

    而后湖广地龙翻身。

    孙传庭带兵赈灾,引起南京的轰动,不少人都差点继续南逃。

    所有人都知道,逃得了初一,逃不了十五,可都想得是,能逃一天是一天,万一拖着拖着,事情有了转机呢?

    恐慌和希冀,就在这个地方蔓延。

    从而影响的当地的不少人。

    王养正就是其中之一。

    “你要去京师求学?咱们读了几十年的四书五经不要了?”

    说话的是他的同窗好友--郑辉。

    都是一个先生教的,王养正本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用先生的话说,就是能够考上进士的。

    本来计划着就是在崇祯元年,就要去京师的,可由于当时崇祯放权太过。

    根就忘记了,登基之后,还有开恩科的事情。

    所以本来是要举行科举的,却一时半会没了任何的一点消息传来。

    时间一久,中原天灾人祸不断,崇祯只是在忙着赈灾,那还有心力去弄什么科举,反正考出来的。

    他也用不上。

    干脆就启用了一些当地名声不错的人暂时治理地方。

    再后来,就是大明的各项科举制度变了,不在全面考核那种八股文章,改为最简单的策论和数算。

    只可惜,一开始不少的学子,都不明白其中的区别。

    策论答得一塌糊涂,数算也是一道题都不会做。

    当时不知道多少人除了考场,跳脚骂人的。

    “你也看到了,现在不去求

    学,往后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王养正看着年轻,却很有主见。

    对于自己学了好几年的八股文章,说放弃,就放弃了。

    而且他早就悄悄的购买了一些关于数算的书籍,复习了好久,除了当中的一些莫明奇妙的符号不认识之外。

    也大致的还能够读懂其中的意思。

    自学从事很吃力的。

    “学了那东西,也不是一定能够做官,还是等等吧,儒学传承了这么多年,不是说断就断的了得。”

    同窗劝解道。

    他自己的年纪也大了,四十几的人了,根本就学不了那种看起来仿佛天书一样的东西。

    要是八股没了。

    他这一辈子,都别想考上科举。

    “求学不一定是为了做官,也可以做别的啊。”

    王养正说着这话。

    底气不是很足,在这个时代,求学,科举,不是为了做官,谁愿意吃这种苦?

    难不成真的像皇上说的那样。

    学一门手艺,然后给别人做牛做马?

    工厂他们又不是没见过,有白天没晚上的,看起来挣钱很多,可那都是工厂主挣钱多,工人还是一个打短工的,最多能够糊口而已。

    其实他们见到的,也就是南京的一些工厂。

    要是到了京师去看一看,才会清楚,工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算了,我也不劝你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同窗劝解了一会,摇了摇头不在说话。

    他自己是没希望了,要是王养正考上了呢?

    好歹也是一个熟人,要是做官了,也能够关照自己一二。

    带着这样的想法,态度立刻就是一变。

    “我这里还有五块银元,出门在外不容易,你带着别舍不得花。”

    五块银元就是五两银子,在这个时代,这种低廉的物价不少了。

    足够他一路上从南京,走到京师去还有盈余。

    “我自己也有钱,足够到京师了。”

    “让你拿着,你就拿着,我也就是在投资,对,投资,京师的皇上就是这么说的,准没错,你以后发达了,别忘了拉老哥一把就是。”

    王养正抿了抿嘴。

    他家的情况其实并不是很好,说贫穷算不上,可要说富贵也差的太远。

    郑辉给出的银元不多,却也足够缓解他的财力。

    “那就多谢了。”

    想了想,王养正还是拿上这点好处。

    其实,在每一个有机会能够考上科举的读书人,对某些有钱人来说,都是值得拉拢的。

    广撒网这种技能,不需要有谁去教。

    总有人会无师自通。

    “客气什么,都是自家兄弟,对了到了京师,记得回信,算了,就是回信,现在也穿传不过来。”

    郑辉一怔之后,才想起南京是个怎样的地方。

    出去很容易,想要进来,就很难了。

    此时在许多地方的读书人。

    也都开始转变了想法,这些人都是读书还没有完全读傻了的。

    只要想要挤进变法之后的朝堂,就必须先给自己换一个脑子,换一种思想。

    而进学堂就是最好的一个办法。

    **

    坐在文渊阁当中,批阅公文的李长庚。

    翻看着最近各处上报过来,学校学生满员的情况。

    大多数都是一些成年人,和小孩子们同聚一堂,上着同样的课本,学着同样的东西。

    只是小孩子学得不够快,而大人们就学得很迅速了。

    “总算是有人脑子转过弯了,还知道学习,就还有的救,只可惜最好的机会已经错过了。”

    李长庚看了看身边一张刚刚签发的公文。

    上面全部都是关于卫武军将官转业的政令,大明缺少人才吗?

    实际上来说,是不缺少的。

    只缺少能够踏踏实实的做事的人才。

    立场跟纠结着,是不是给皇上,上一个奏本,说一下最近学校的事情,要是不急着安排官员的话。

    等上半年时间,绝对能够培养出足够可以使用的人。

    “算了,不给自己找不痛快了,这也是命,谁让这些人,不知变通呢。”

    李长庚想了一会,把这张文件单独拿了出来,过一会拿给皇上看看。

    看皇上是什么态度再说其他。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