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十二章四面边声连角起(十四)(2/2)
    李长庚随口就是一个事情被安排了出去。

    而李定国也漏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要是乐意处理这个的话,那就去给我建立一个新部门就叫审计署,专门审计个县衙的钱粮来往账目。”

    李长庚瞧着李定国生无可恋的模样,很快就换了一个人物。

    李定国听得想要打人,脸上还是漏出了一种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表情。

    “我觉得还是第一个任务最适合我。”

    “那还不赶快去做。”

    李长庚的话音刚落,李定国就飞也似的向衙门跑去。

    “小样,还治不了你了。”

    李长庚得意的轻声一声道。

    “我说,平时你就是这么榨干他的?”

    崇祯瞧着好笑,想要培养一个可用的人才,李长庚涌出来的手段可真的是让人无话可说。

    “没办法,他是太聪明了,不给他点机会,多磨炼磨炼,怎么可能真的成才啊,毕竟咱们要干的事情,可是千古伟业,不能让他轻易的松懈下来。”

    李长庚其实也很累,他所要做出的决定,可以说实在给崇祯补窟窿。

    不是任何一项政策,都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的。

    只能修修补补,控制着事态的发展防线个,只要不对,立刻就要停下来,继续修改。

    为了达成崇祯那种高屋建瓴的长远规划,李长庚可是每一晚都睡不好觉。

    虽然许多人看到的他,实在四处闲逛。

    可他看的却是整个计划之下的民生。

    只有自己亲眼看到,才能明白一项政策是否落实了,其效果如何。

    “你就不怕他怨恨你。”

    崇真无语的道。

    “人家聪明着呢,要是真心有怨恨,就当是我瞎眼了,看错了人。”李长庚摇了摇头,一点都不在意的说道。

    “走吧,咱们进去说,对了,你们粮食叫什么名字?”

    崇祯前半句是对着李长庚说的,后半句则是忽然看到了两人受伤拿着的令牌说的。

    “臣,宋应星见过皇上”“臣,宋应升见过皇上。”

    两人异口同声的将要跪下行礼。

    却被崇祯一把拉住。

    “现在规矩改了,官员不用跪着行礼,只需作揖就成。”

    到目前为止,他还是没有习惯被人顶礼膜拜的她跪问安。

    也弄不懂,那些要人下跪的皇帝们,心中到底是如何想的,难道这些人跪在地上了,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不成?

    “哦,对了,刚刚你们说是叫什么名字?”

    “我叫宋应星。”“我叫宋应升。”

    “就是我专门派人去江苏奉新找的那个宋应星兄弟?”

    “······”

    宋应星兄弟两,都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

    “那可太好了,相信徐光启一定很高兴见到两位,走,咱们找他去。”

    李长庚却是好奇的看着宋应星两兄弟,实在是看不出两人身上有什么值得,崇祯亲自去请的价值。

    进了小房子,穿过了后门,才能看到道院的真实模样。

    宽大的广场,一排挂着各种牌子的房子。

    每一个房间的门口都有两名护卫站岗。

    而护卫的旁边,也各自放着一桶装满水的水桶,正在好奇的四下观望着。

    从门口的香水研究室,到矿石研究室,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就是不知道里面具体在做些什么。

    忽然其中一间房间,似乎是单独建立的,此刻房顶冒出了一股青烟,然后门口站着的护卫,立刻就带着水桶,闯了进去。

    一声撕心裂肺的喊声传出“我的火柴啊,都快要制成了。”

    接着就看到一位身穿劲装的中年人,胡子眉毛都烧没了,被人扛出来的时候,还在张牙舞爪的想要冲进自己的房子里。

    另外一个隔得更远的地方,却是叮叮咣咣的打铁声不断传出。

    这种稀奇古怪的场面,让宋应星两兄弟,实在是不知道,这里到底是做什么的。

    “这人叫魏振华,以前是研究火药的,最近刚刚新入了瓶颈,所以换了一个方向,正在研究火柴,不过看样子是失败了。”

    接到崇祯视察道院的消息。

    徐光启放下自己手头上的活计,立刻就赶了过来。

    看到宋应星他们很是好奇,解释了一句。

    “火柴是做什么的?”

    宋应星还是问出了自己的想法。

    “是一种点火的消耗品,你可以理解成更加方便的火折子,不过同样点火的器具,还有两人在研究,只是方向不同而已。”

    徐光启把两个点火的不同方法,都说了一遍,也指出了其中的优劣之处。

    “对了皇上,您说的红火药已经制作出来了,效果和咱们的黑0火药差不多,只是轻重的一些特性,有着细微的差别。

    另外四轮马车也已研究出来了,就是火炮到现在还没有头绪。”

    “四轮马车已经出来了?转向的问题也解决了?”

    崇祯只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这才多久就已经出了成品了。

    其实这件事情,还是他视察周围各县的时候,发现的问题,

    明明四个轮子的装得货物更多,跑的更稳当,也更加轻松,却不知为何就是没有人使用出来。

    “解决了,齿轮这种东西,西汉时期已经有人制造了,说来惭愧,老祖宗的东西,让后辈人糟蹋的差不多全部都快没了。

    若不是现在又拾了起来,估计再有几十年,就真的无人记得了。”

    徐光启知道这件事情真的很难受。

    由此也对儒家的前辈们,打压其他诸子百家的行为,多了许多不耻。

    “解决了问实际题,也要记录下来,供后人参考,要知道你们现在所出来的成就,将来在历史上可是会被许多人去研究的,千万不要弄得模棱两可的让人去猜。

    我上次就见到那谁记录的东西,少许这个,少许那个,这个适中,那个加量,到底具体怎么做,旁人拿到手中还是一头雾水,若是时间久了,连自己都不记得了,又怎么可能传承的下去。”

    想起上次崇祯看到的东西,心里就是无语,他已经统一,精确了度量衡,还是有人用起来不习惯。

    徐光启尴尬的一笑。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