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被曹操出卖,我转投刘备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六十一章 还是你们挣钱狠啊!
    “总之,除了作物杂交之法,并不能急于一时,需要日积月累方见成效外。”

    “其余诸项若是能尽善尽美,粮食亩产起码能从如今的百余斤,飞涨到五百斤以上。”

    也就是说,原本能养活一个人的农田,现在起码能养活五个人。

    无论是对经济、民生、军力,都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刘备也是兴高采烈,准备连夜将这些种地之法推广至新野与宛城的百姓。

    让他们速速按照此法耕种。

    来年粮食收成,起码能涨上一倍有余。

    回到府中,刘备正书写政令之时,一旁的诸葛亮在听闻此事之时,却是眉头微皱。

    “主公,此事恐怕没有如此顺利。”

    “噢?此话从何说起?”刘备疑惑道。

    诸葛亮说道:

    “徐先生所言种田之法虽好,却是繁杂多样。莫道是普通农夫,纵是博学多才之人,也难以一时牢记。”

    “新野宛城百姓足有几十万之众,恐怕我军难以一一普及种田之法。”

    诸葛亮的意思很明白。

    徐风一口气说了个种田十法,每一条都有许多注意事项。

    若是稍有不慎,反而会弄巧成拙,搞得粮食减产。

    就算是徐风挨个聚众讲解,恐怕也并非一朝一夕能令百姓改变过来以往种田的习惯。

    这也是当年荀子明明将粪土可增产的事情写入书中,后世却依旧未曾善加利用的原因。

    听到诸葛亮的担忧,徐风也是暗暗点头。

    不愧是治政为长的诸葛亮,对于条令推行,不单单只看他带来的收益。

    更会衡量这些法令推行的难度,站在各个角度综合评判这法令实施的可行性。

    不过诸葛亮所说的事情,徐风其实也早有预料。

    “此乃我所编写的‘齐民要术’,其中详细记载了我所说的种田十法。”

    “其中除了文字之外,还画有详细的图解,可供百姓效仿学习。”

    这本齐民要术并非徐风照搬后世的同名书籍。

    而是凭借自己记忆中的现代农业知识,整合诸子百家中对于农业的详细讲解。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终于编写出这本可以指导百姓耕种的‘齐民要术’。

    只要将此书匠人,由他们制成印刷石板,加班加点的印刷数日。

    印出的书籍就够新野和宛城百姓所学。

    之前徐风开展的识字活动也初见成效。

    现在几乎每条街道,都起码有两三个识字的普通百姓。

    平均每十户人家,就有一位能认全所有常见字的学生。

    虽然看起来不过如此,但如此识字率,已经算是跨了时代先河。

    随着时间推移,识字的比例也会越来越扩大。

    随之而来的,便是生产力的加速增长,生产方式的革新进步。

    由这些识字的人,为自己的邻里街坊讲解书中记载的种田之法。

    待到年初,掌握种田之法的百姓便可正式开始耕种。

    “先生,可若依此行事,这些书籍必然会流传至天下各大诸侯手中。”

    诸葛亮一瞬间便想到如此做的后果。

    那就是这些种田之法被其他诸侯掌握,变相增强了这些诸侯的硬实力。

    反而让刘备集团好不容易积累的优势化为乌有。

    毕竟新野加上宛城的领土,连曹操掌控的十分之一的领土都远远不到。

    双方真的比起发展生产,拍马也不可能追上曹操。

    更何况徐风在曹操麾下之时,也曾领导了许多年的变法。

    虽然有世家的阻碍,但毕竟底子还在,国富民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