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君的相亲小记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251章 第十三次相亲167(2/2)
    当然不是。

    战国时代,别说是孟尝君,就算是秦国君主都无法钳制天下悠悠之口。

    然而,事实是,不论是孟尝君的政敌齐湣王,还是被杀者的君主赵王,都没有跳出来对此提出异议。

    是这两位王权势不及区区孟尝君不敢为死者主持公道吗?

    显然不是。

    两位王都是敢和秦王叫板的强势君主,并非暗弱的傀儡,根本不必惧怕一个孟尝君。

    真实的原因是,在那个时代人受到的羞辱,必须用鲜血来洗刷,要么是自己的,要么是对方的。

    孟尝君的作为,完全符合当时的道德标准,并无任何过错。

    韩信所遭受的耻辱,超出孟尝君所受屈辱何止百倍,却不敢报复区区一个二流子。

    这种怪异举措在当时大约是不符合道德标准,又令人难以理解的。

    或许,他的主子夫妇受限于当时通行的道德标准,没感受到其刻意释放的善意,才仍旧按照处理猛兽的法子,用竹子刺死这位军事天才。

    第二,此君在执掌重兵时,不敢向刘邦夺权,一共放弃两次可自立为王的机会。

    世界上能知恩图报的人并不算太少,但是能经受住帝王宝座诱惑的人不多。

    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一把椅子,父子、母子、姊妹、兄弟、夫妻之间枉顾人伦,像被毛戴角的畜生一样,互相谋害残杀。

    而韩信面对同样的诱惑,没有背叛有提携之恩的主子。

    这种饮水思源之情是弥足珍贵的。

    但是,他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呢?

    是主子夫妇强塞过来的麻袋和竹枪,以及一顶串通陈曦谋反的大帽子。

    一个人手握重兵时不造反,被人像金丝雀一样关在笼子里,失势多年后,却想借助匈奴人和旧部的力量造反了。

    这种事只在虚构的小说里才会存在。

    不是说韩信反复被羞辱后,一定不想反,而是这位大将军困居长安,已经是事实上的阶下囚,不只自身没有造反的能力,也不再有教唆他人谋反的资格。

    有谁会听从一个囚犯的指使去造反的吗?

    从来没有。

    根据历史记载,韩信至少有两次真正称王的机会。

    一次是在刘邦与项羽决战前夕。他位高权重,兵多将广,完全可以自立为第三方,左右天下局势。

    另一次,就是刘邦假装狩猎,进入楚国境内。

    此时,韩信手中兵精粮足,又占据主场优势,完全可以发动突袭取而代之。可是,他献上项羽旧部的头,束手就擒了。

    他实在不该卑微的像只待宰羔羊,要是勇于亮剑放手一搏,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最差的结局无非如英布一样,和刘邦同归于尽。

    m君每次读史书,读到韩信被刘邦擒拿住,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觉得,要是他处在韩信的位置,不但不会被别人捕获,甚至能反戈一击消灭对方,执掌天下。

    (本章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