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大明难救,续命吧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六十二章 暴力开源
    官员们仔细地听着朱由校的演讲,思索着皇帝的态度。

    “大明的未来,就拜托诸位了。”

    皇帝的话语掷地有声,众人惊愕,猛地抬起头张大嘴巴,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社会的责任、朝庭的重担,自豪、惶恐种种复杂的情绪混然涌入心头。

    群臣连忙起身行礼,说着,

    “臣等惶恐。”

    “陛下之恩,臣非陨首、结草无以为报。”

    如是种种,不一而足。

    朱由校站在堂前,扫视群臣,心中又陷入了思索。

    在他的前世,学界所公认的中国的近代史始于1840年,而世界近代史始于1640年。很显然,明末清初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而现在这个重担落在了朱由校的肩上。

    此时的中国需要一场变革,不论是思想认识上的,经济体制上的,还是政治上的。

    任何社会的政治,就其性质而言,都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决定的。一定的政治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制约的。

    政治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经济活动中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必然集中表现为政治斗争。

    而此时的大明朝堂之上,大臣子普遍代表的都是士绅阶层的利益,农民、手工业者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朝中东林、楚、浙各党之间的斗争,是士绅阶层中不同地域集团的斗争。此时大明政府内部只有统治阶级的两耗,而不存在两人个阶级之间的斗争。

    在此时的大明,现代意义上的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学派为社会所做的阶级划分”的资产阶级是不存在的,虽然教科书中说“晚明时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东西只是理论上说说的,实际上什么用都没有。

    在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的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社会中拥有生产资料,占有工人劳动的阶级。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是“雇佣”,它需要大批失去生产资料却又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朱由校想,自己或许可以做些什么,国家资本主义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朱由校缓过神来,看见众人仍是一脸激动的样子,说着或出于本心或是奉承的表忠心的话。他摆摆手,示意群臣坐下,随后自已也再次入座。

    朱由校目光坚定,看着群臣,

    “卿等,今日起即正式任职枢密院,付责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今日,朕已在西苑昭和殿设宴于卿等以作庆祝。明日,朕让人将文书送去,卿等再开展工作吧。”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