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华夏:我的直播对话古今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百三十一章 十三枚编钟,十三个人(2/2)

    然而镜头却并没有停下来。

    龙城电视台这次派出的是最精锐的人员,凭借生平最得意的运镜技巧,并没有在那些孩子们脸上停留太久,而只是惊鸿一瞥,便又再次缓缓转动,将孩子们翘首期盼的方位,呈现给直播画面。

    来了!

    果然!

    果然是它!

    无数人的心脏仿佛都被这极其高超的技巧,撩拨得提到了嗓子眼上!

    然后,他们看到了!

    果然是编钟!

    一个巨大的钟架上,一排造型古朴奇特的物件,悬挂其上,远望去有点像是倒挂的杯子,呈钟形,阳光照耀下,闪射出青铜的光泽,仿佛蕴含着几千年前的文化气息。

    编钟,是华夏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

    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

    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编钟就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弹幕里的大神们,既然已经锁定了编钟这东西,便迅速将更多科普的内容,纷纷打在公屏上。

    于是,人们对编钟的了解,越来越多。

    编钟,兴起于西周,兴盛于春秋战国,直到秦汉。

    最早的编钟,只有三枚,组合而成。到后来渐渐发展成九枚一组,十三枚一组。

    1970年,华夏发射第一枚人造卫星,也就是震惊世界也让所有华夏人挺起胸膛的那“两弹一星”中的“一星”。

    这枚卫星,被定名为“东方红”。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枚人造卫星上,就搭载着由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太阳升!

    编钟发出的庄严音色,被卫星带入太空,将华夏两千年前的声音,传入浩瀚星空,传入茫茫宇宙。

    而现在,出现在画面里的编钟,数量刚好是十三枚!

    然而更加吸引目光的,居然并不是这些看起来古色古香极具质感的编钟,而是编钟下面,那十三个背影!

    天啊!

    竟然,是十三个人?

    惊讶声此起彼伏,那十三个人,却在这个时候,一齐缓缓转身,首次正面面对镜头!

    然后,他们竟是一齐施礼,对着他们无法理解的摄像机,也是对着他们本该永远也到不了的后世。

    没人能猜到,这一次,张凡居然玩得这么大!

    难道,今天的活动,带队的老师有十三位?

    他们都是?

    可这、要怎么分配?分散教学吗?让孩子们自由选择 ?

    平均下来,一个老师只带不到四个孩子呀!

    小班教学,好羡慕!

    这、这些都是谁啊?

    好吧我是一个都不认识!

    这服装真的是绝了!看得我头皮发麻!

    太有年代感了!

    大神!大神都哪去了?

    快科普一下!这些老师,都来自哪个年代啊?

    他们扮演的是谁?

    编钟的演奏者?有什么华夏著名的乐师么?

    十三位……有没有个什么组合之类的东西?唉!我太没文化了,我只知道十三香!

    兄弟你不孤独,我比你强不了多少,我还知道个冷血十三鹰,十三太保什么的……

    就等大神来科普了!

    直觉告诉我,这十三位,绝不普通!

    只是……还有男有女……华夏古代,好像是不兴男女混搭的吧?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