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华夏:我的直播对话古今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九十六章 夫子,记住这个人!(2/2)
    要知道,“足食”可是孔子认为国家稳定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吃不饱饭,哪来的稳定?

    现在上百倍的人口增长,要消耗多少粮食!

    后世的人,难道已经可以不吃饭了么?

    真就成了神仙?

    “现在,我们的粮食,够吃了……”

    张凡眼前的那个形象,越来越清晰,却仿佛也是越升越高,直到化作了天际的一颗明亮的星星。

    他垂下眼帘,看着脸色有些急切的孔子,慢慢说道:“去年年底,在华夏的一个种植基地里,双季稻亩产量达到了1530.76公斤!也就是……超过三千斤!”

    啊?!

    孔子被直接吓了一跳!

    怎么就……一千多了??

    刚才用了足足两千年,才从二十勉强增长到一百多啊!

    这个数字!可以乱来的么?

    “夫子……”

    张凡向孔子微微躬身,语气中充满了感慨,道:“事实上,您回答子贡问政时,提出的关于‘足食’的目标,直到两千多年后,依然无法解决!”

    “那三年……华夏遭遇自然灾害,饿死了很多人!”

    “由此造成的影响,几十年后依然深远!许多老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抹去内心深处饥饿的阴霾,习惯性地在家里储存很多很多粮食,图的只是一份年轻人已经无法理解的心安。”

    “那一年,他三十岁,是一所农业学校里的教师。”

    张凡看了一眼孔子,微笑道:“跟您一样,他也是一位老师……”

    说话间,四周的景色风云变幻!

    一下子就把两人带到了1961年的春天。

    是个农人?

    孔子的眉头微微皱起,不明白张凡为什么带自己来看这个人。

    他哪里有什么老师的样子?

    那个人赤脚站在稻田里,小心翼翼地播种一颗种子。

    是的!只有一颗!

    于是孔子更加奇怪。

    这有什么用?难道这一颗种子是仙种?光靠它,就能达到亩产三千斤的奇迹?

    那个人并没有看到远处观望的孔子和张凡。

    在他眼里,只有他的田,只有他的稻。

    刚刚经历的三年,让刚刚站起来的华夏人,遭受了极其沉重的打击!

    正如孔子在两千多年所说的!倘若无法“足食”,国家难以稳定!

    还好,当时的华夏,也正是凭借这孔子说的最后一句话,坚强地挺过了那个黑暗的时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凭借崇高的信仰,以及对新华夏的无限热爱,即便无法“足食”,也并没有打垮刚刚建立的新华夏。

    可是……饿死,是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情之一。

    这一点,相信七百年前的朱元璋,会有极深的体会!

    正因为童年时的经历,朱元璋横扫天下,成为九五至尊之后,依然把老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任何让老百姓吃不饱的行为,被明太祖深恶痛绝,甚至为此不惜杀戮成河!

    数百年后,又有一个华夏人,亲眼目睹了饿殍遍野的恐怖景象,于是便立下宏志,要凭借科学的力量,彻底击败饥饿的威胁。

    如此崇高的愿景,格局已经不限于华夏之内。

    这是全人类翘首期盼的未来!

    可是在当时,传统理论的主流,乃是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

    水稻,是没有杂交优势的!

    那个华夏人的研究从一开始,就饱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甚至是嘲讽!

    直到这一天,他在田里种下了那颗变异株的种子。

    “夫子,记住这个人。”

    张凡在谈笑间,时间加速流动,那颗刚刚种下的种子,已经发芽抽穗,果然鹤立鸡群,完全验证了那个人的理论!

    可是最大的困难,才只是刚刚开始!

    孔子惊骇地看到,那个人好像是疯了!

    他疯子一样地整日整夜泡在水稻田里,从漫山遍野的金色麦浪中,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这一找……便是足足三年!

    天然雄性不育株,自然诞生的概率,接近百万分之一!

    大海捞针,亦不过如此!

    孔子和张凡就这样看着,原本表情有些不以为然的孔子,也渐渐转为严肃。

    因为子曾经曰过: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夫子认为,像这样不管不顾地疯狂前进,不知道停下来,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这个人,难道不要命了么?

    他到底在寻找什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