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跪着的严震直忽然间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太对劲,总觉得这里面的套路好像很深。
郁新为什么想要离开朝堂,严震直实际上多少知道一些的。而现在呢,严震直是真的偷鸡不着蚀把米了,丢官了不说,还是要去治理黄河。
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嘛,发往黄淮,那自然也就是要去治理黄河了。大明朝昔日的户部尚书,对于天下户口田赋的数据,以及地理险易情况了如指掌。
而且郁新早年间主持开中法,对于征调粮饷、物资,也是非常的熟悉。
现在郁新要去黄河了,这就是给严震直负责后勤辎重啊。看起来黄河大堤上,大明朝可能不只是要死一个工部尚书,曾经的户部尚书郁新,可能也要倒在黄河大堤了。
这也很符合洪武皇帝和英示皇帝的性格,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人,那肯定是要彻彻底底的榨干。想要轻松的离开朝堂,这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套路,严震直实在是太熟了。洪武皇帝一直是这样,实际上英示皇帝也继承了这个好习惯。
洪武皇帝余怒未消,再加上郁新的所作所为确实被抓住了把柄,这个时候大家自然也不敢继续帮着郁新求情了。
现在很多人现在也是无比感激,比如说夏元吉,他觉得要不是皇太子顶住了压力力保,郁新肯定是凶多吉少了,毕竟洪武皇帝是真的生气了。
洪武皇帝看似非常生气,不过也是给了皇太子一些面子。没有完全采纳皇太子的建议,不过也没有全都驳回去,这也算得上给刚刚步入朝堂的皇太子一些颜面。
大家伙也都明白,也就是皇太子初入朝堂,这才能够在盛怒的洪武皇帝面前保下来郁新。也不得不说外界的传言属实,皇太子得到太上皇无与伦比的宠溺,这不是空穴来风的。
这可能也需要让大家仔细琢磨一下,皇太子的地位之稳固,堪比先皇、今上,皇太子哪怕年纪尚小,依然在朝堂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起码现在的皇太子,肯定是在这个时候可以影响到洪武皇帝和英示皇帝,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为了维护皇太子的威严,洪武皇帝和英示皇帝显然也会‘委曲求全’。
老朱这个时候看似不打算继续和小小朱掰扯,直接说道,“户部,掌朝廷户籍财经,领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郁新罢官,户部尚书不能空缺。”
老朱的话让不少人觉得表情古怪,要知道在洪武朝的时候,六部尚书经常空缺,那才是常态。
看了一眼满朝文武,老朱一锤定音。“浙江布政使王钝廉慎,颇有官声,迁户部尚书。”
王钝,这是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就考中进士,也曾经是元朝的知县。在大明朝,征授礼部主事、升任长沙府通判等等,历官福建参政、官至浙江布政使,现在年逾七旬任户部尚书。
对于这个人选,不少人觉得意外,因为王钝可以说是前朝臣子,在大明朝基本上一直都是任地方官,几乎没有什么京官的经历。
而且这一位也是开封府人,算得上‘北方人’了,毕竟靖康之耻后,开封也不在汉人治下。
只是现在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很多人甚至觉得王钝可以异军突起的成为户部尚书,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地方官、亲民官的经验。
毕竟英示皇帝有意让六部尚书知晓民间百态,已经规定了六部尚书必须要有地方官的经历,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这些,其实也让不少京官叫苦不迭。
比如说在翰林院一直苦熬的清贵,或者是一些一直在应天府打转的京官,他们的仕途似乎已经看到了天花板,没有地方官的履历就限制了他们的升迁。
看似只是对六部尚书有这样的要求,可是谁也明白这样的要求实际上也可以延伸,六部的侍郎实际上也应该要有地方官的经历。
再者就是想要成为六部尚书,肯定是要有主政一方的经历,这不是说当个入仕初期当个知县就算是补足了地方官的履历,没有一定的品级的地方官也是不能被纳入考察的。
老朱这个时候继续说道,“先应天府知府阻塞百姓上诉,虽有皇太子惩处,尚且不足,罢官发配高丽以观后效。”
这一下大家也不说话了,应天府知府那不只是倒霉而已,也确实是知法犯法,小看了洪武皇帝对于百姓的爱护。
这一次发配高丽也算是‘好事’,要不是因为现在高丽缺少一些官吏,说不得这就是要被抄家灭族了。毕竟洪武皇帝对于此类的官员,向来都是不会心慈手软的。
“户部右侍郎黄官,兼任应天府知府。”老朱这个时候继续开口做出安排。
大家也不觉得意外,应天府知府这个位置到底是特殊,平时也确实有着六部尚书兼任应天府知府的例子,算不上有什么好意外的,大家也都觉得可以接受。当然,可能也确实不敢有什么反对的意见。
对于老朱的这些安排,大家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洪武皇帝也不是越级提拔一些人。虽然有些人选可能不太让一些有心人满意,但是也不好找出什么反对的理由,只能认了。
就是这么的快刀斩乱麻,老朱这也是一口气的将这些比较敏感的官职给确定了。说不定这样的安排,也确实是有着那么一些影响着朝堂格局、走势。
朱允煐显然不需要刻意的去关注朝堂上的这些事情,主要原因就是老朱的这些安排,朱允煐早就心里有数。甚至这个剧本就是朱允煐安排的,老朱和小小朱在配合着演戏呢。
朝堂上的事情,朱允煐可以不去关心,可以继续批阅着奏折。
休沐什么的,对于朱允煐来说也是奢侈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