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秦从计划开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百六十四章盛世之兆下的大秦泡沫(2/2)
    虽然他的歌,没人能听懂。

    但好在他有一知音,那就是他的‘好大哥’扶苏。

    这日,扶苏难得回一趟自己府邸,赵昆本打算给他安排一场野狼迪斯科晚宴。

    结果这家伙一来就愁眉苦脸,让赵昆无语的同时,又很无奈。

    “你们这是怎么了?”

    赵昆看了看跟随扶苏而来的陈平,又看了看扶苏,有些古怪的问。

    “公子,我....”

    陈平刚欲开口,扶苏摆手道:“还是我来说吧。”

    “......”

    “昆弟,父皇又回甘泉宫了,我现在分身乏术,明日要接见鲜卑的使者,又要主持祭祖大典,还要安排几项重要国事.....”

    “行了行了,你有什么事就直接说!”

    赵昆摆手打断了扶苏的话。

    扶苏试探性的道:“我想让你处理下商事。”

    “商事?”赵昆一愣:“什么商事?”

    “父皇大赦天下后,关中地区一年多没收到农税,而关中地区的粮食根本不缺。”

    “农税免去后,百姓们的粮食越来越多,也就动起了心思,卖粮食。”

    “你的意思是说,关中粮价下跌?”赵昆眯眼。

    “不错。”扶苏点头:“关中粮价下跌,关外粮食稀缺,这样就有商行倒卖粮食。”

    “这……”

    赵昆面露尴尬。

    关中,作为如今大秦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关中粮行遍地。

    百姓手中银钱充足,早已不是自家不种地,就会饿死的时候了。

    甚至,很多人嫌自家的粮食不好吃,喜欢去粮行购买从全国各地,甚至西域进口的稀罕粮食。

    在关中百姓看来,大秦早已过了那种食不果腹的时候,至少粮食已经是不缺了。

    所以免除农业税后,关中百姓不再有以往那种紧张的心态。

    家里也不存粮了,甚至,大多数人家里产了粮食,嫌占地方,都拿出去卖掉。

    这种自发性大规模的销售自家存粮,实在是前所未有的事。

    刚开始,陈平等人还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

    之前在扶苏的主持下,关中各县都修筑了一个大型粮仓。

    粮仓的容量极为庞大,几年红薯土豆下来,都没有填满的时候。

    关中百姓自发销售粮食,直接让关中各大粮仓吃了个饱。

    然而,过了不到两天,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任何货物,价格都与市场容量挂钩。

    当货物大于市场容量的时候,必然会对价格造成巨大冲击。

    老百姓们不懂那么多道理。

    卖东西嘛,你家卖八十钱一石的价格,那我就比你少一些。

    粮商们看到这种情况,也会主动压价。

    加上百姓们其实对卖粮食的这点钱,也不太看重。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短短两日之内,整个关中的粮价,就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之下,连续降了足足五成有余。

    这下子,一直在监管此事的陈平等人慌了。

    要知道,无论是什么时代,粮食价格都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的晴雨表。

    说严重一点,粮食价格的稳定,对国家的稳定,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关中粮价暴跌,对整个大秦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负面冲击。

    关中百姓十分富足,他们不在乎粮价,可以把自家的粮食以一个随意的价格售卖。

    但是,不要忘了,大秦可不仅仅是关中一地。

    三十多个外郡,繁荣程度远远比不上关中。

    大秦本质上毕竟还是一个农耕社会。

    关中以外的地方,大多数百姓还处在看天吃饭的阶段。

    难得今年他们的农税也免掉了,好多老百姓都想着售卖一些粮食,给自己家里积攒一些钱。

    关中粮价一降,势必影响到大秦其他地方的粮价。

    连锁反应之下,外郡粮价自然也会下跌。

    如今关中临近的郡县,已经出现这种趋势了。

    如果不及时管控,后果不堪设想。

    陈平急了!

    这哪里是什么盛世景象,这压根就是一场泡沫嘛!

    眼见赵昆不说话,扶苏又苦着脸道:“粮价下降,都是百姓自发行为,我们又没办法强制要求他们提高价格售卖。”

    他也是才明白粮价下降,对大秦来说,反而是坏事这个道理。

    扶苏虽然与蒙毅商量过商法,但这种上升到宏观调控方面的政务,却也不熟悉,也提不出什么太好的建议。

    陈平脸色阴沉的说道:“百姓自发售卖我们管不了,但粮商我们却管得了。不妨在大朝会中出台一项政策,严厉禁止粮商低价收粮!”

    扶苏闻言,眼睛一亮。

    陈平这个办法,确实可行。

    之前,大秦百姓在严苛的律法管理下,对朝廷强制要求的事情,都极为顺从。

    除非活不下去了,否则一般人不敢反抗。

    如果真的和陈平所说一般,出台律法,强制让粮商提高收购价格,那些粮商绝对不敢违背。

    按照大秦一脉相承的法家思维,治国嘛,没有严刑酷法治不了的。

    割鼻不够,那就砍脚,砍脚威慑还是不够,那就砍头。

    再往上,还有腰斩、五马分尸、夷亲族之类的严厉处罚。

    我大秦律法,专治各种不服!

    扶苏也是大秦新政的见证者,对于这种事情,毫无心理压力。

    然而,这也是陈平想当然了。

    严刑酷法,根本违背不了自然规律。

    粮价骤降,这是市场规律运行之下的产物。

    强制粮商提高价格,违背的是整个市场。

    这次出台律法或许能够成功,下次呢?

    反而,一旦开了这个坏头,他们这些人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秦市场经济,必然会轰然倒塌。

    那种后果,对于大秦来说,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商法之中规定,粮行本就归朝廷管控,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治理一下这个行业。”赵昆道。

    解决眼前的麻烦,其实也不是毫无办法。

    第一个便是,广建粮仓。

    关中粮仓,看似存量很多。

    实际上,按照大秦百姓现在的生活水准,真要遇到什么灾荒,仅仅靠关中的粮仓,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之前赵昆就有在大秦至少建十座大型粮仓的构想。

    只不过之前粮食不足,这个计划根本难以实现。

    现在趁着这个机会,倒是可以将粮仓建起来。

    另外,粮食行业实在是太过重要,所以蒙毅在商法之中,将这个行业提高到了盐、铁等行业同等的位置上。

    商法目前还未正式施行,不过也可以提前准备了。

    赵昆的想法是,由国家出钱,从百姓手中平价收购粮食,填充粮库。

    粮商们想要收购粮食,可以,但是价格必须不低于官方价格。

    虽然也带一些强制措施,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属于宏观调控的范畴。

    国家出手,强行平抑粮价。

    而且,相当于是变相为百姓发了一波福利。

    百姓们手中有了钱,又可以转化为消费能力,又拉动了内需。

    可以说,这个办法,两全其美。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