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这次重大挫败对整个大明朝廷而言是决定性的,否则一旦掌控内阁,则大明朝的双轨决策制度便全部落入刘瑾的掌控之中。
内阁票拟初步决策,内廷披红便是皇帝的最终认可。这内外双轨的决策制度原本是相互牵制制衡的手段。内阁只要不失,即便内廷披红之权在刘瑾手里,他可以拖延甚至否决,但是内阁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请皇上批复。内廷每一次的否决都是需要理由的,所以其实也不敢太过滥用,否则会被廷议问责,需要进行当众的解释。
如果票拟和披红之权集于刘瑾之手,整个朝政大事的决策将全落入刘瑾手中。那可是开启了自问自答模式。刘瑾便可只手遮天,独霸超纲,为所欲为了。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刘瑾的失宠。也并不意味着朱厚照对刘瑾失去了信任。这甚至都不能算是一种敲打或者警告。
朱厚照还是需要刘瑾为他行使权力,平衡外廷的。如果说朱厚照是忌惮刘瑾专权的话,他也一定更忌惮外廷的专权。毕竟前车之鉴不远,他应该没有忘记外廷铺天盖地弹劾八虎,逼迫他就范的那件事。他恐怕更担心外廷专权。
所以这一次只是他身为帝王的一次平衡之术的运用。为何会突然人间清醒,那也不得而知。强大的外廷是令人头疼的,死了的外廷也是令人担忧的,只有不死不活,尚能运转,又不至于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外廷才是好的。
张延龄虽然想了许多,但有一点他是万万没想到的。甚至当事人朱厚照自己也没想到。
朱厚照做出这样的决定之后,他自己其实认为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清醒的决定。但其实他完全没意识到,这是李东阳临死之前给他下了个套,而他只是踩了进去而已。
那天朱厚照问过李东阳,内阁首辅之职谁可胜任,李东阳说粱储可以胜任。朱厚照当时提了杨廷和,问杨廷和是否可以。如果李东阳当时说可以,朱厚照便会毫不犹豫的否决。因为在他看来,那是李东阳在为自己的学生铺路。那便说明李东阳是有私心的。
但是李东阳却坚决表示他不堪用,不能当首辅。正是这句话,让朱厚照觉得李东阳的话是真诚的,反而让朱厚照认为李东阳的话是肺腑之言,可以采用。
但是朱厚照本就是不走寻常路的人,长久以来对父皇母后以及外廷的说教具有极大的逆反心理。即便李东阳临死之前的肺腑之言,朱厚照也会认为那是一种说教和训斥。他也是个自负的人,认为自己无需他人的指点,便可以成为圣明之君。
所以一方面他觉得李东阳说的有道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完全照着李东阳说的做。那会显得于是乎,李东阳说杨廷和不能胜任,朱厚照却偏偏要试一试。
李东阳看透了大明朝的这位年轻的皇帝的性格,于是他便利用了这一点。虽然杨廷和的所为让他极为愤怒和不齿,极为失望。但李东阳知道,杨廷和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事方法或许正是外廷能够复兴的希望所在。
他活着的时候见不得那些事,但现在他要死了,眼不见为净,便也不用顾虑这些了。对自己这个学生的能力,他是从不怀疑的。
所以,他下了个套子,等着朱厚照钻进去。这或许是他作为老师为自己的学生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生前没能成功的控制住朱厚照的李东阳,死后却完成了对于朱厚照的把控。他并不知道,这件事的结果在未来影响巨大。他也并不知道,杨廷和在未来会在大明朝掀起多大的波澜。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