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首富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141章 吓破胆的寿宁侯
    可轻易赈灾!

    闻言,包括弘治皇帝在内的四人皆是面色不自然。

    听听,这是人话吗?

    朝廷这边正为赈灾头疼,结果呢?

    到这小子这里,就仿佛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有时候弘治皇帝甚至在想,这小子脑袋里面到底装的什么玩意。

    怎么什么事情到这小子手里都能简单利落的解决呢?

    刘健沉吟了片刻,侧目道:“好,老夫倒要听听繁昌伯的高见了,看看,这知与行,是怎样用于赈灾的。”

    宁远也不掩饰,直接道:“此一策,有三个要点,其一,朝廷降下旨意,抑制米粮价格,最多一石米不可超一两银子。”

    “其二,以粥代工,如霸州那边一样。”

    “其三,设立监察机构,专管赈济,凡有百姓检举,核实后严惩不贷。”

    闻言,三位阁老沉默了,连弘治皇帝也是认真思考起来。

    身居高位,他们自是立刻明白这其中的关键之处。

    真要施行起来,肯定会有效果。

    但,太难了。

    第一点,降旨抑制米粮价格,看似没问题,可真要深究,很容易被扣上朝廷与民争利的帽子。

    岂能轻易施行?

    第二点倒是没什么问题,也可能有些效果。

    最大的问题出在第三点。

    设立监察机构,可能类似于巡按使,却比巡按使职权大太多了,朝廷根本没有这个先例啊。

    比起而今六部九卿的传统,简直坏了大规矩。

    换句话说,这可是要放极大权利给这个监察机构的。

    刘健略有深意的看了宁远一眼,不解道:“此三点,与知、行有什么关系吗?”

    宁远便笑了笑。

    这是避重就轻。

    他已然解释的很清楚了,因为他知道赈济之中的诸多问题,才提出“行”的办法。

    那么,这位刘大阁老就不懂吗?

    懂自然是懂的,无非是装糊涂罢了!

    “小子愚钝,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宁远说道。

    “繁昌伯,你,错啦。”

    刘健感慨道:“这里面的最大问题是,朝廷的赈灾粮不足啊,巧妇无米,任你知行合一再有道理,也行不通的。”

    宁远又是笑了笑。

    他本是想借此机会巩固一下“知行合一”道理的,但架不住几位阁老强行不认啊。

    那便算了。

    赈济一事,爱谁管谁管。

    这时弘治皇帝挥了挥手,道:“好了,宁爱卿,你退下吧。”

    宁远便后退着离开了。

    安静片刻后,弘治皇帝道:“朕以为,宁远所言,倒也有些道理,就如那以粥代工,在霸州那边很有效果,北直隶也可考虑施行。”

    “另外,也可派一名巡按使,来监察此事,三位爱卿以为谁更合适啊?”

    这是将宁远的策略简化了。

    只取以粥代工,以及简化“监察机构”。

    如此一来,对整体的朝纲朝政也就没了影响。

    三位阁老会意过来,由谢迁开口道:“陛下,臣以为,鸿胪寺卿、礼部左侍郎贾斌尤为合适。”

    弘治皇帝哭笑不得。

    偌大朝堂,谁人都知道那贾跟宁远不对付,让贾斌按照宁远的方略去施行……有意思呀!

    于是点了点头道:“既如此,那便任命贾斌为此番赈济的巡按使,告诉他,要……知行合一!”

    三位阁老平静的看了一眼,没有做声。

    另外一边。

    宁远回到东宫,见朱厚照正站在高处,手中持着一个铜筒,四处观望着。

    “殿下,可是又得了一宝贝?”宁远笑着问。

    “呀,老宁来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