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侠剧开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百四十九章 日出东方,不变恶龙(2/2)
    剿匪归来的张麻子,他们有损失有收获。

    师爷屁股跟人分家了,可还是劝了一句,你斗不过黄四郎的。

    好像,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算是至理名言。

    但是,必须得斗。

    关键在于群众的发动,可谁都知道,这很难,就算是师爷也是如此。

    好吧,师爷就是县长,就是马邦德。

    阿龙对于如何发动群众,他自然心里也有数,可关键来说,眼下这是一部电影,而且,还是一部已经来到尾声的电影。

    怎么发动群众?

    你首先得教育群众,对不对?

    然后还得有一个特别特别厉害的甜头。

    简单的联系我们国家历史……土改呗。

    可眼下的这部电影,能拍出这些情节吗?

    时间不够呀!

    结果还是大大的超出了阿龙的想象。

    原来还能这么干!

    发钱,发枪……就当大家看到,黄四郎的势力依旧如日中天的时候。

    张麻子却估计自己的胜算,翻倍了。

    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电影里没有讲的太明白,张麻子只不过是简单一提。

    可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特别是熟悉历史的,一下子就能懂了。

    直到后来。。。

    “枪在手!跟我走!”

    “杀四郎!抢碉楼!”

    口号喊的震天下,打了半天好像打了个寂寞。

    关键还是那句话。

    “谁赢,他们帮谁。”

    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很聪明,就算是以前那个时代里,他们有种种的局限性。

    甚至,就算是在将姜汶自己的电影里,那《鬼子来了》中,百姓是那么的愚昧,结局是那么的可悲。

    可是,依旧能看的出来,他们是‘聪明’的。

    是不是搞错了?

    聪明跟愚昧不是一对儿反义词吗?

    那为什么能同时出现在那个年代的老百姓身上呢?

    阿龙觉得这是正常的。

    愚昧是因为时代的局限,而聪明则是老百姓为了能够在那个黑暗时代之下生活下去必须拥有的特质。

    所以,即聪明又愚昧。

    这部矛盾,反而想通了此节之后,叫人十分感慨跟唏嘘。

    不过,眼下大银幕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那个替身被找到了。

    张麻子一刀下去,替身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衬衫。

    而紧接着。

    黄四郎‘死了’!

    人民群众终于被‘发动’起来!

    大家宛如真正的觉醒一般,冲向了黄四郎那碉楼。

    跑在最前面,最为欢实的,便是之前黄四郎最忠诚的走狗。

    那个武举人。

    这一幕何等的讽刺。

    而黄四郎也不是傻瓜,他在看到自己替身人头落地之时,便已经明白了将要发生的一切。

    于是乎,作为一个聪明人,他很自觉的把自己变成了他的替身。

    甚至做了一个跟替身一样的发型。

    如此……

    “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这一句台词,阿龙听着,一时之间没有完全能够琢磨明白,但他非常确定,这绝对是非常有意义的。

    黄四郎就这样的被张麻子给斗败了?

    确实如此。

    可是,这样就够了吗?

    接下来呢?

    张麻子要不要成为……嗯,就是成为下一个黄四郎。

    这样想,非常的不合逻辑吗?

    不,阿龙这样想,其实是基于一般性‘电影’套路的一种惯性思维。

    电影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法国。

    而法国有一个传说,就是那个,我们都知道的: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没错,这个传说就是来自于法国,当然了,如果非常要追根究底的话。

    北欧神话里面有一个尼伯龙根的传说故事,其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就是一个英雄屠龙了,他变坏了,而这故事里还有细节。

    英雄在用龙血沐浴全身的时候,一片枫叶落下来,挡住了他后辈的一小块区域。

    于是,这里就成了他最弱的地方,后来也是因为这个地方,他被杀死。

    也就是说,在电影诞生的地方,那里就有这样的惯性思维。

    屠龙者,终成恶龙。

    那么,这部《让子弹飞》最后要如何表现才好?

    阿龙自然注意到,在之前,他们说过要去浦东。

    也就是说,不在鹅城变成恶龙吗?

    可就仅仅是这样吗?

    直到这部电影最后的镜头出现,阿龙只觉得头皮发麻。

    不对!

    当张麻子骑着白马,而远方天际冉冉而起的那太阳。。。

    他脑仁都要炸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