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编辑器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百二十五章 太空城市的设想(2/2)

    一座太空城市的想法。

    以文明科学院的科技水平,外加文明科学城的工业水平,陆宸完全有这个能力可以这么做。

    现在想要建一座太空城市。

    最大的难点有两个。

    第一,怎么将建造材料或者太空城市的初始零件运送上去,也就是运输能力。

    这一点,陆洲带领的飞行器研究团队已经在解决了。

    那就是神秘的空天运输机。

    根据陆洲向他透露的小道消息,这款空天运输机可不是女妖战机这种只能短暂飞行在外太空的“水货”。

    而是一款能够长时间在外太空飞行的运输机,或者叫太空运输船。

    只说一点,这款空天运输机,采用了从未有过的核聚变引擎。

    这也是陆星在核聚变小型化技术上取得一定突破,陆洲才敢主导设计这款空天运输机。

    一旦这款空天运输机研制完成。

    预示着文明科学城将彻底领先世界,提前进入星际时代。

    其实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突破的时候,陆宸就知道这一天早晚会到来,只是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罢了。

    第二个难点,则是太空城市的自循环能力。

    因为外太空不比地球,它本身是个冰冷、枯寂、没有重力,并有着超强辐射的超恶劣环境。

    想要在外太空建一座适合人类生存的城市,需要解决的难点实在是太多了。

    作为一个独立的生物圈,自循环能力肯定是摆在首位的。

    这一点甚至比人工重力还重要。

    因为人工重力还可以利用离心力来人为制造,但生物圈的自循环能力,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

    生物圈的自循环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生物圈越大,其自循环能力越强。

    地球作为人类已知的最大生物圈,其自循环能力是最强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包括人类,都是这个生物圈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生物圈的减小,其自循环能力也会不断减弱。

    比如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个没有活水的池塘会慢慢变成一潭死水。

    从生物学的角度,这个池塘脆弱的自循环能力崩溃了。

    这还是池塘本身参与到外界物质交换的前体下,并非是独立的生物圈。

    但太空城市不一样。

    一旦建设成功,它将漂浮在距离地球至少400公里以上的环境中,不再参与地球的任何物质循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物圈而存在。

    目前,人类制造的人工生物圈,最成功的其实不是别人。

    而是文明科学院这座地下城市。

    作为深处地底1700米的地下城市,它每天需要消耗的资源是海量的,不可能完全靠外界运输。

    因此,这座地底城市在建造之处,就考虑到了自循环的设计。

    随着文明科学院不断壮大,科研能力越来越变态,文明科学院里的科研人员不断完善着这座城市的自循环设计。

    这才有了文明科学院今天这幅模样。

    可以说,在生物圈自循环能力上,文明科学院并不是毫无基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