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 心怀大唐居高德(第二更)
    “有电话线之后,李家庄子的学子可以往外派,到各地收集信息,打电话回来,我帮忙想办法。”

    李易在剥大蒜,大唐流行吃大蒜,吃什么都要吃个大蒜,生吃。

    吃面的话,吃蒜李易能吃几瓣,平时不怎么吃生蒜。

    眼下京兆府的百姓日子跟其他地方不属于同一个层次,周围的地区,随着距离变远,享受到的福利逐渐下降。

    李易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除非他亲自到一个个县去看。

    等有电话,交流起来方便,想办法叫各地的百姓生活质量提高一点。

    李易知道大唐的百姓有多勤劳和节俭,哪怕一天给一户百姓多赚一钱,对于贫困的地方百姓来讲,可能是一个人一倍的收入。

    他们一人一天或许就赚一钱,一家五个劳动力,赚五钱,多一钱相当于百分之二十。

    “小易说得对。”毕构此时没敢说你打电话收你电话费的话。

    他对现在的面比较感兴趣,好吃,天热,站台有棚子,铁路上空旷,热空气缓慢流动,有棚子一样热。

    吃一口过了井水的面,再嚼嚼臊子,咬五分之一瓣大蒜,幸福就在此刻。

    李隆基夹起碟子中放的酱黄瓜,又叫酱瓜子,把黄瓜放在酱缸里腌制。

    其他的豇豆也能腌制,腌制好后由于大酱中存在谷氨酸,吃着香。

    缺点在于大酱腌制完这些东西后,自己的味道变差,一般用来做大酱汤,反正做肉酱鸡蛋酱是不行了。

    “易弟,山区百姓的穷是受地形限制,想叫他们增加收入,难度颇大。”

    李隆基喝一口没倒干净的面碗里的井水,言及民生艰难之处。

    “干旱地区是此类情况,改变难,需要打井和建蓄水池。

    今年给关内道修蓄水池,井打过去了,一直穿过沙漠,顺便还有更多的坎井在修。

    尤其在安西节度使的位置,坎井管用,咱们提供工具,百姓自己抽空儿就会挖一挖。

    关内的位置,更应该采取水泥修建的池子蓄水的方式,上面搭木头架子,盖草帘子。”

    李易思维发散,突然想到他那时的甘肃等地应该有蓄水池。

    “采用竹筒连接的滴灌技术?”李隆基跟着说。

    蓝田县很多长孙昕免费承包的土地,已经采取了此措施。

    把竹子剖两半,圆的地方放在地上,下面扎小孔儿,高的地方在小孔儿里塞一根草棍。

    水流过去的时候通过草棍给作物就浸上水了,需要水量大一点时,把草棍拔出来。

    以前没人想过这样的浇灌方式,用竹子引水的倒是有,引山泉水,一个接一个。

    李易为了大唐,真的拼了,好多技术简化一下往外扔。

    像扣地膜来保温、保水,李易没有地膜,他就让人在上面盖草帘子,缝隙稍微大一点,一样保温、保水,光合作用差。

    说完这个事情,李易把话题又转回去:“在非干旱情况下,山区能增加收入,主要在于种植和养殖业。

    百姓需要一个启动资金,还有技术指导,这两样我全能提供。

    给予小额无息贷款,等有了收入,再开始慢慢还款。”

    李易结合他那时的一些办法,用在大唐百姓身上。

    说完他低头吃面,不能再聊了,饿。

    “老夫不如也!”姚崇小声嘟囔一句,舀臊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